(抗击新冠肺炎)心理专家支招一线医护人员心理战“疫” 本文来自织梦
中新网北京2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形势严峻,防控一线救援医护人员既是感染疫情的高危人群,也是出现心理应激问题的高危人群。多位心理学专家通过网络接受媒体采访,为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应对出谋划策,支招心理战“疫”支持方案。 本文来自织梦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正奎研究员提醒说,一线医护人员在做好科学防护的同时,也要注意觉察自己情绪。超负荷工作后如果出现极度疲劳、难以抑制焦虑、紧张易怒、记忆力下降等现象,并伴随眩晕、头痛、失眠、呼吸困难、恶心、肌肉紧张、发抖等躯体化症状,这是情绪已近崩溃的征兆,要立即适度休息或求助专业心理支持。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党委书记、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孟馥教授指出,每当重大自然灾害、突发重大事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各种危机发生,医务工作者总是肩负救死扶伤的责任和使命冲锋在前,“救援一线医护人员属于第一级重点干预人群,维护一线医护人员的心身健康十分重要”。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副教授徐凯文认为,作为高危人群,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需要给予科学的心理干预支持,包括要解决充分的抗疫防疫设备、器材、药品,要安排好休息场所、后勤保障、轮岗安排、每日心理减压讨论会等基本支持;社会支持系统方面,要从亲朋好友那里构筑长期、稳定的心理支持,社会大众则要少苛责、多肯定,一线医护人员也要不看或少看网络信息,避免负面情绪影响。
copyright dedecms
孟馥认为,与普通人一样,医护人员面对心理应激的时候,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培训,增强心理干预基本知识,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的心理危机意识,合理评估、辨识医护人员的潜在心理问题。
她建议,救援医护人员需进行危机情境下的自我评估,“自我评估像一个定位器,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定位清晰了、角色明确了、职责界定了,不确定中的确定感就增强了”。同时,参加一线救援的医护人员,无论是什么专业,都应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心理支持技术,既可以帮助救援过程中诊治的患者,也可以帮助同伴和自己。 本文来自织梦
值得一提的是,跨危机中的人际关系支持非常重要,包括救援医护队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支持、共同面对;上下级之间的互相理解、给予必要的现实层面支持;在家人和朋友中划分安全等级,与安全等级内或不会过度担心的人交流;诊治患者要专业应对、人文关怀,超出应对范围则要寻求支持和帮助。 本文来自织梦
孟馥表示,一线救援医护人员需要强大的支持系统,包括团队建设要领导有力、管理有序、氛围良好;工作安排要实行合理的岗位轮换制,让医护人员从事不同应激水平的工作,尤其限制高应激水平的工作时间,保证休息,以及充足安全的后勤环境保障;社交联络保持与家人及重要人士的联系;有锻炼的机会,尽快恢复体力。如果一线救援医护人员心理出现轻度反应及部分中度反应,可通过休息、离开现场、充分知情而自动恢复,重度及有些难于代偿纠正的中度反应,应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休息及治疗、康复措施,寻求专业帮助。 copyright dedecms
刘正奎向一线救援医护人员送上5项具体的自我解压方法:一是对工作进行自我梳理,尽可能“把控节奏”。一线医护人员因为长期处于一种高应激状态,大量工作使他们时时刻刻都有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会让人非常紧张。这方面可有意识梳理,增加工作的确定性,从而有助于舒缓紧张感,使压力感有所降低。 copyright dedecms
二是自我接纳与肯定,建立合理的疫情影响预期。不要自责,每天给自己一定时间和自己对话,肯定自己,感觉自己的力量;通过自问方式,意识到或能觉察到个人的无限潜力;面向未来,增加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建立各种正向可能性预期,相信病毒传播终将离去,这段经历会是人生中最难忘、最可贵的回忆。 copyright dedecms
三是掌握身心放松技术,利用碎片化时间做心理调适。在繁重工作空隙,尽量利用碎片化时间,找一个自己习惯、适合的放松方法或技术自我调适,例如简单的呼吸放松、短程的冥想等。 dedecms.com
四是学会情绪表达,在现有环境中寻找“支持同伴”。在医护一线寻找一个情感支持同伴,同为医护人员更会设身处地接纳彼此感受,哪怕几句话、互相问个好,或者一个简单的情绪分享,都会是坚持战“疫”的最大动力。 内容来自dedecms
五是主动联系,感受家人的鼓励与支持。“亲人的声音、一句话,都会是自己强大的心理支持。”刘正奎希望一线救援医护人员在紧张工作之余能抽出一点点时间联系家人,感受家庭的力量,而且家人也担心一线工作的亲人,所以对家人做一些简要的、哪怕是很简短的沟通,“都是最有效的”。(完)
dedecms.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034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