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历史由来

移动版  2020-03-19 11:08  来 源:网络整理  字号: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由来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东亚传统夏历(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分别根据日、月的运行制定:月的部分是以朔望月为基准确定的,岁是以回归年(太阳年)为基准确定的。阳历每回归年约365。2422天,二十四节气据此而划分。

  由于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1] 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汉族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copyright dedecms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来源:baibu

dedecms.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08761-1.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