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能手符清文:有志好学能吃苦 终得生活甜如蜜

移动版  2020-05-22 18:02  来 源:网络整理  字号:

原题:白沙牙和新村养蜂能手符清文: 织梦好,好织梦

有志好学能吃苦 终得生活甜如蜜 织梦好,好织梦

5月18日,午后,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牙和新村附近的山林里,天气闷热得很,个头瘦高的符清文走过一段崎岖山路,又猫着腰快速地穿过一大片荆棘与藤蔓缠绕的灌木丛后,来到他的养蜂基地。放眼望去,一个个蜂箱星罗棋布地固定在阴凉的枝杈底下,一只只蜜蜂从蜂箱孔隙里飞进飞出。 织梦好,好织梦

“这可是仿野生环境养蜂产的蜂蜜,我这有150个蜂箱呢,从上月开始收割蜂蜜到现在,已经卖出去百来斤了,不愁卖的哩!”看着自家的养蜂基地渐成规模,今年已近五旬的符清文难掩内心的喜悦。眼下,雨季到了,这段时间,符清文在忙着采蜜同时,不忘加固蜂箱及加盖遮雨篷布,手里的活儿忙得歇不住。干活辛苦,但符清文心里晓得,相比起一家五口人以前勒紧腰包过日子的心酸滋味,这点苦头真不算啥。 本文来自织梦

符清文夫妇育有3个孩子,2014年,一家五口人主要经济来源是300株橡胶,再加上寥寥两三亩水田,但由于孩子上学开销不少,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同年,符清文和大儿子同时因病住院,让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但就在这一年,符清文一家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的孩子上学每年都享有教育补贴,这在很大程度上免除了这个家庭的后顾之忧。 内容来自dedecms

“他经常跟我们扶贫干部说,咱有手有脚有力气的,可不能光等靠要,还是要多想法子搞点产业,,才能增加收入摘掉穷帽子。”牙叉镇脱贫攻坚大队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观看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后的交流环节,及组织扶贫农技培训时,符清文都积极参与,对各类种养产业,他都十分勤学好问,并开荒种植了三四百株槟榔与益智。 本文来自织梦

机遇,总愿垂青于有志之人。2016年,在一次扶贫产业培训中,授课讲师建议合理利用周边原生态山林花蜜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仿野生环境养蜂酿蜜产业。这个“点子”激发了符清文的干劲,因为他年轻时经常去山林里寻找野蜂蜜,对山林环境较为熟悉,也积攒了一些经验。 dedecms.com

说干就干。符清文与亲戚王国武用多方筹集来的资金购买了五六十个蜂箱,放置在山林深处的林荫下,运用学来的仿野生环境养蜂技术,通过分批放置蜂饵引诱野生蜜蜂在蜂箱里筑巢、酿蜜。一个个沉重的蜂箱,是他们踩着蜿蜒陡峭的山路背到山林深处的,其中的辛苦滋味可想而知。“那段时间,日子是苦味的,但心里有盼头,苦是值得的!”符清文说。

copyright dedecms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苦到甜,在扶贫部门的帮扶以及符清文自身的努力下,短短不到4年时间,这片养蜂基地的蜂箱已增至150个,其中有将近一半已育有蜂巢酿出蜂蜜。“仿野生环境养蜂酿造的蜂蜜清香甜润、品质很好,很受消费者青睐。”符清文帮扶责任人刘瑞艳介绍,在当地扶贫部门以及电商人员的助销下,目前,符清文的仿野生蜂蜜每斤售价可达80元。“去年,我那养蜂基地产蜜将近300斤呢。”符清文小得意地补充着。 织梦好,好织梦

2017年以来,符清文两个孩子已陆续从技校毕业,一个在河南电器工厂打工,一个在广东务工,这一原本贫困的家庭终于如释重负。也是这一年,符清文建起了百余平方米的新居,如愿实现脱贫摘帽,一家人终于把日子过出了甜蜜滋味。 本文来自织梦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符清文摸索仿野生环境养蜂技术日渐成熟,他还不忘鼓励身边的农户一起发展养蜂酿蜜产业。“他心胸宽,学会技术赚到钱了,还愿意教我们。”正在跟着符清文学习养蜂技术的脱贫户符永生说。在符清文的带动下,村里的养蜂产业去年产量达到了上千斤,销路前景看好。(记者 曾毓慧 特约记者 吴峰 通讯员 陈权) 织梦好,好织梦

[责任编辑 张瑜 ]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12433-1.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