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坚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延伸到课堂教育,积极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发挥学科专业特色,在土木工程教育中,探索如何撒好思政教育这把“盐”,使得专业课教师“如盐入味”地运用好身边的思政元素,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国家建设栋梁和大国工匠。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以爱国精神树立远大志向
西安建大土木工程学院十余名教师在为大一学生上《土木工程概论》课时,每当介绍到《钢结构设计规范》,总会充满自豪地告诉学生,“这是一部真正属于我们新中国自己的‘规范’,新一代设计师们正是依托它而建起了广州小蛮腰、央视总部大楼、鸟巢等一大批代表着中国现代建筑结晶的钢结构建筑……而它,正是出自于我们学校的‘大先生’陈绍蕃教授。”
dedecms.com
逝世于2017年的结构工程专家、中国钢结构事业开拓者之一的陈绍蕃教授,青年时期曾在父亲决意带全家迁往台湾时毅然选择留下来,只因国家建设需要,最终以其鞠躬尽瘁、成绩斐然的一生诠释了坚定的爱国奉献精神。从学校校长刘晓君教授在《中国科学报》上深情撰文《高校育人,当树如此师德丰碑》为广大师生所共勉,到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上时常追忆,畅叙其矢志不渝图报国、为人师表称楷模、勤勉奠基填空白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都是学校在土木工程教育中课程思政建设的生动实践。 dedecms.com
“我们注重为处在‘拔穗育苗期’的学生上好‘立志第一课’,引导他们景仰学界前辈,学习陈绍蕃先生身上那种始终心怀党和国家的爱国精神,鼓励他们未来与国家民族复兴同向同行、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成中表示。 dedecms.com
以工匠精神打好扎实根基 dedecms.com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上,建大邓明科教授常常会回忆起自己十几年前开启“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术研究的“初心”——“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作为第一批深入震区的专家之一,被灾区现场满目疮痍、伤亡惨重的景象所震惊,心情久久不能平息,就开始思考如何提高房屋抗震级别,,减少灾难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随后,他以“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稳扎稳打,不断取得了技术突破和瞩目成绩。 本文来自织梦
而在《土力学》课上,宋战平教授等老师会向学生骄傲地介绍起学院的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研究团队,他们常年坚守,攻克难题,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复杂环境条件下的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提供关键性技术保障,使得同学们深切地体会到土木工程所产生的深远社会影响,也认识到在展现我国大国自信、大国担当方面,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dedecms.com
除此之外,周铁钢教授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主动请缨投身抗震救灾第一线,并潜心研究夯土结构加固技术,保障百姓住房安全,助力脱贫攻坚;白国良教授开展的大比尺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模型及内部复杂关键构件系列抗震试验研究,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郝际平教授首次提出半刚性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成功解决国产Q460高强度角钢在输电塔中应用的关键问题;结构力学教研室自己动手设计制造的电比法计算台,服务15项国家科委重要研发计划……这些老师和团队的作为本身,无不体现着敢为人先、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也成为了身边的楷模榜样。
“榜样的力量”通过课堂上的“价值塑造”,不断教育着学生要以工程师的匠心和良心,打好扎实的学业基础,才能发挥专业优势所长,将所学知识服务于民族发展和国家所需。“每一门课老师都是我们追梦途中的‘摆渡人’,他们让我们在学习课程的同时,深切地明白了为什么而学,该怎么学,未来如何学以致用,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价值、有贡献的人。”即将毕业的土木工程专业魏廷坤学生表示。 本文来自织梦
西安建大在土木工程教育中,以思政教育“入味”专业课堂,让课程思政“扎根”人才培养,为全面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潇 通讯员宋阳 王俊)
本文来自织梦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144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