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熟悉的味道

移动版  2020-06-24 06:11  来 源:网络整理  字号:

“一缕灵动的微风吹过”,人们见到了“长安城里最酷的小妞”……《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来时,还是熟悉味道”,口碑再创佳绩,b站评分9.9,豆瓣评分9.5。 dedecms.com

近年来,《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纪录片变身“网红”,频频引发网友关注与热议,这些纪录片有的厚重大气,有的短小精悍,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接受人民网文娱部记者采访表示,不论历史多么厚重,也不论视频长短,都可以用一种清新的方式让讲述变得亲切起来,这比用宏大叙事讲述“敬而远之”的历史更有效果。 dedecms.com

选文物是个“大学问”

dedecms.com

织梦好,好织梦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模拟王羲之书写场景 本文来自织梦

从《故宫》到《故宫100》,再到《如果国宝会说话》,这些纪录片在技术层面持续探索、实践,不断推进“文物视觉化”的应用尝试。《故宫》运用3D特效全方位展现故宫的场景,《故宫100》则引入了卡通动画手段,丰富观众的观看体验,《如果国宝会说话》也运用了大量动画表现漕运、马车运粮和储粮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还使用了8K技术,让观众可以通过镜头无限贴近文物,带来了令人惊叹的、异质化的审美感受。

内容来自dedecms

“技术在纪录片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国宝来说,通过特技把画面的灯点了起来,让人物眼睛亮了起来,沉睡的文物活了起来。很多时候这种展示比学者的介绍、评价更有力量。”张同道说。 内容来自dedecms

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副教授刘忠波认为,在文物纪录片的传播过程中,文物的数字化互动展示等影像手段应用层出不穷。这些影像传播作品参与量、播放量的数据喜人,可见影像技术在文物纪录片传播方面具有的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是相当可观的。

copyright dedecms

“接地气”表达易“出圈”

本文来自织梦

“1000年后的胖妹如我,看到那时的你,真是羡慕、嫉妒、爱”、“作为一个每天都在努力减肥的胖妹,我曾梦想生活在大唐”。《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通过现代胖妹的语调与视角,介绍了唐代胖妹的一生,带出了当时的风物之美,这种别出心裁的对话方式,让观众印象深刻。 本文来自织梦

新媒体时代到来,纪录片的视角越来越接近普通人,语言越来越接地气、口语化,受到更多年轻观众的认可与喜爱。《故宫100》的解说采用了独特的方法,比如用铜狮的口吻自述,生动、有趣;《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平民化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匠人的日常生活;《如果国宝会说话》用流行的话语、文案让节目多次“破圈”。 内容来自dedecms

为了让讲述的文案直击观众的心灵,徐欢曾介绍,《如果国宝会说话》片中一段的文案,好几个人写,写了好多稿,花费很长的时间,文字必须简洁、准确,又不能过于说明性,,加入了现代人的情感、认知与判断。 织梦好,好织梦

“通过现代化的传承探索实现艺术突破,以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表达激发从创作者到观众群体的创新活力,可以使得更为广泛的社会成员加入到助力传统文化活化创新的队伍中去。” 刘忠波告诉记者。 本文来自织梦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的更新讲述的方式。正如张同道所言:“我们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要板着脸,用一些高大上的词汇、沉重的语调去讲述。不要把文物看成沉睡在博物馆里的哑巴,应该去激活它的生命,与它对话,找到文物背后文化的精灵。五千年文明原本就是生机勃勃的,充满创造性的瞬间,充满亲切的时刻。” copyright dedecms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145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