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无论是去图书馆享受阅读乐趣,还是到博物馆“打卡”看展,抑或是去剧场看一场文艺演出,如今,享受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成为老百姓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用翔实的数据多角度地展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现状。人民网文娱部推出“聚焦公共文化服务”系列特稿,关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进展和成效,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近年来,和家人、朋友一起走进博物馆,观看特色十足的展览,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生活方式。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147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9.9%。
为什么博物馆一年能吸引“10亿+”人次前来参观?它在丰富人们公共文化生活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博物馆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终极目的,是点燃观众的情感,激起共鸣,培育同理心。”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郑奕在接受人民网文娱部记者采访时说。 内容来自dedecms
免费开放 贴近百姓日常生活
copyright dedecms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博物馆都已实现免费开放。2019年,中央财政继续支持包括博物馆在内的“三馆一站”等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向公众开放,人们走进博物馆看展的门槛已降至“0元”。 本文来自织梦
2020故宫首次直播活动海报。 copyright dedecms
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博物馆打造了“流动的博物馆”,借助展板、宣传册、现场体验等形式,打破地理空间的束缚,让历史文化“流动”起来,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里满足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copyright dedecms
如今,全景制作、虚拟现实、5G直播等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中的运用,为无法到达现场的群众提供了观展的便利。在郑奕看来,博物馆在数字化方面的努力,最大的贡献在于“让博物馆有机会为每个人提供教育和文化服务”。
copyright dedecms
近年来,使用博物馆网站、通过信件或邮购方式购买博物馆文创及周边商品的观众和游客大幅增长。“这一方面反映了博物馆网络市场规模巨大、潜力无限;另一方面也倒逼博物馆在数字化的道路上夯实硬件和软件的双重建设,这也是未来博物馆完善、提升服务的重点之一。”郑奕说。 织梦好,好织梦
免费开放,让更多人得以进入博物馆参观,,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成果;独具特色的专业策展,满足了人们不同的文化需求;技术赋能,让积淀历史的文物“活”起来,“云展览”让观展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掣肘…… copyright dedecms
“希望博物馆能通过物联网、AI(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运用,把科技和人文更好地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潘小培憧憬着,希望博物馆未来能够提供更加便捷、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应受访者要求,潘小培、苏禾系化名)
内容来自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