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上网最怕遇见的人里,他们排第一

移动版  2020-07-18 13:01  来 源:网络整理  字号:

来源| 新周刊(ID:new-weekly)
作者 | 路一鸣
已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如果时光能倒转重来,北京大学可能会很想回到2020高考之前那几天。毕竟,这座国内最高学府被全网按在地上狠狠嘲讽了好几天,只是因为当时念了一句诗。
内容来自dedecms

引发争议的是“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这句听起来慷慨激昂、斗志昂扬的诗句,并不适合送给高考生。

有微博大V指出这句诗的意头并不好。

内容来自dedecms

就在全网狂欢,群嘲北大没文化的当口,又有诗词爱好者考证出,那句听起来就很像打油诗的后半句,其实是后人附会的,并非原诗。于是,最初质疑北大的网友又赶忙向北大道歉。
然而,没人想得到这句道歉的保质期能有多短。
因为北大引用的那一句与原诗在字词上细微的不同,而与伪诗一模一样,最初嘲讽北大的网友们惊喜地发现——“原来北大引用就是伪诗,那么我们按照伪诗批评它也就没有错了!"
看起来,这是个当代版“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但从这个在“打脸-道歉-继续打脸 ”之间反复横跳的双重乌龙事件来看,大概在不少人的心中,比起“这首诗的真正内涵究竟是什么”,还是“我比北大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这个充满优越感的自我暗示更重要些。
博主@木遥 对这种看似百家争鸣实则知识霸凌的行为颇为痛心,他呼吁网友们,下次再想跟风嘲讽人的时候,能在心里提醒一下自己——
“我马上就要去嘲笑别人的无知了,是的,这非常快乐,我简直要忍不住了……但是,关于我即将嘲笑别人不知道的那个东西,我自己本来知道吗?”
“这你都不知道?”

说到这,很难不让人联想起“童话大王”郑渊洁与文坛作家的那段著名往事—— dedecms.com

1986年,在一次作家笔会上,郑渊洁被另一位作家问道:“你有没有读过俄罗斯某某作家的书?”郑渊洁摇了摇头,对方大惊:“你连他的书都没有读过,你怎么写作的?” 内容来自dedecms

于是,轮到郑渊洁发言的时候,他说:“我最近在看库斯卡亚的书,特别受启发,诸位都看过吗?”在座大多数人都点头表示确定。随后,郑渊洁说这名字是他瞎编的,从此再没参加过作家笔会。 copyright dedecms

与大多数只能作为传闻的名人轶事不同,这件事就是郑渊洁本人讲的。/微博 织梦好,好织梦

如果说老派人的不懂装懂,多少还带着点“不好意思承认自己太菜”的忸怩,尚属人之常情的话——那么如今在互联网上主动出击的时代弄潮儿们,则充满了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以及“非要让你难堪不可”的恶意。
这种毫无来由的恶意是如此常见,以至于几乎人人都能举出一个被莫名“爹”到的例子来。前面提到的博主@木遥 ,就有类似遭遇,甚至于,这位北大毕业生比母校还要委屈得多。
这位博主曾经在自己的微博上提到汪曾祺,谈论他作为京味文学的一个代表如何如何。
不知怎的这条微博被一位大 V 看到了,后者转发微博将他“挂”了出来,并点评:“这傻叉,连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都不知道,还京味文学呢。”
“刘备姓刘,阿斗姓阿,他俩咋能是一家”/《武林外传》

dedecms.com
织梦好,好织梦

片刻之间,@木遥 的评论区就挤满了闻讯赶来分享这份快乐的网友。好事者们用几百条评论和转发变着法儿地挤对他——
“你连汪曾祺是高邮人都不知道吗?哈哈哈。”

“我寻思汪曾祺一个高邮人怎么就成了京味文学的代表了?哈哈哈。” 内容来自dedecms

“被打脸疼不疼?哈哈哈。”
这实在是一个非常令人无语的荒谬场景。
且不提“汪曾祺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就写在“汪曾祺”百度百科的第一句里(没有说百度百科很权威的意思),也不论“汪曾祺是京派作家”与“汪曾祺是高邮人”之间逻辑并不冲突——

copyright 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这个知识点甚至不需要点进详情页。/百度百科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单说“汪曾祺是高邮人”这个知识点,在赶来嘲讽的网友里,十个得有九个半是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收录的《端午的鸭蛋》一文得知的吧?
最初开嘲讽的那位大V以及随声附和的那些网友们,是真的觉得“我知道一个初中课本上的知识点,而他不知道(而你其实也不知道他到底知不知道)”,就足以嘲讽别人了吗?

“这么有名的书你都没听说过?”/《武林外传》 织梦好,好织梦

回忆当时的场景,@木遥 还能记起在那种铺天盖地般的嘲讽之下,自己被冲击得目瞪口呆、四肢僵硬的样子,那种屈辱感,甚至让他差点想要关账号逃走。
然而,有经验的网友会明白,这是遇上“懂哥”了。
他什么都不懂,却还是那么高傲
事实上,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生活中,你总能遇见不少这样的人——
有人刚刚百度了某个(他认为的)新词,甚至连百度都没有,就只是听说了某个概念,回过头来,就到处留言教人“XXX了解一下”“XXX望周知”“还有人不知道XXX就是XXX吗?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
也有人自己从来不看书,有限的知识储备除了九年义务教育,就剩网络上趸来的二手知识,却能动不动就用“多看点书”来敲打别人;
还有人,凭着些道听途说的秘闻和一知半解的认识,就有自信跑到专业人士面前班门弄斧,“你应该这样,而不是那样”。
这就是“懂哥”,从营销公关到资本运作,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学,就没有他不懂的。
这些人“懂哥病”发作的时候,活像拿了一张村民牌就开始指点江山的狼人杀玩家,那种不容置疑的底气,明明自己并不比别人多掌握什么信息,却仿佛没人比他更懂预言家。
时至今日,网友“下蛋飞机”回想起来这桩乌龙,还是想“隔空翻白眼”。
初中的一堂语文课上,轮到他做展示的时候,他讲了一首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然而没讲多久就被语文老师赶下来了,因为“苏轼是豪放派代表人,不可能有这种婉约派的词作”,甚至还被老师挖苦说“你看的别是盗版书吧”。
那么,这首令语文老师产生误解的词作很冷门吗?并没有。
尤其最后一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就算不属于千古名句,也差不多了。它跟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古诗词,差的不过就是一个“熟读并背诵全文”的待遇罢了。

吃荔枝群众苏轼表示有被冒犯到。/《历史那些事》

dedecms.com

自媒体从业者“杜杜”也没少遇上这种事。
一年前,她在某百大up主团队负责做视频,有同学正告她“这不算正经工作,你应该去图书出版行业”;今年,她跳槽到一家MCN做内容,又有人不请自来地给她上职业规划课,“你应该去搞直播!”
这两位老哥都有一个共同点:既跟她不咋熟,还对她所从事的工作半点都不了解。当然,还有一点,都是男的。
如果说女生多少还对“她什么都懂,却还那么天真”的学婊绿茶范儿存有一丝丝的向往,男生却早已“迈开他什么都不懂,却总是到处指点江山”的自信步伐。
这或许也是如今无论线上线下,都是“懂哥”大大多过“懂姐”的原因之一。
初级“懂哥”“懂姐”点评时事,新学的词不拿出来炫耀一番是不行的,但到了终极懂哥的level,却往往呈现出一副高深莫测,不愿多说的样子。
有网友甚至总结出了一套懂哥语录——

“有一说一,这件事大家懂的都懂,不懂的,说了你也不明白,不如不说。” 内容来自dedecms

“你们也别来问我怎么了,利益牵扯太大,说了对你们也没什么好处,当不知道就行了。” 内容来自dedecms

“我只能说这里面水很深,牵扯到很多大人物。详细资料你们自己找是很难的,网上大部分都被删干净了。所以我只能说懂的都懂,不懂的也没办法。”
这种混杂着刻意、自矜以及浓郁爹味的自命不凡,谁听了不得尊称一句“企业级懂哥”呢?
“懂哥”们,放过土味国学吧
就像每一位叱咤风云的爹,早晚会泡上枸杞戴上手串,在资本市场/国际局势/政治军事区蹦跶累了的“懂哥”们,也总会在国学区相遇。在传统文化这个领域,“懂哥”们永远享有最终解释权。
前段时间,一句被辟谣了八百次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新解,又被营销博主们从土里刨出来,当成新鲜物件四处兜售。
著名历史学者、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当即转发微博表示,这种说法完全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式的瞎扯。
首先,这句话不是出自张岱,而是张引用自明代陈继儒的话。
原话是:“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陈眉公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总而言之,“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的本意,就是主张“女人最好没文化”。这当然与现代共识不符,但通过窜改古人原意强行达成反转,污染的却是整个中文知识谱系。
无独有偶,博主@唐不闻 也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歪解,大战过三百回合。
从2018年开始,这位作家、学者就从语义范围、文言习惯、常见用法等多个方面多次解释“为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指‘没有后代’,而非‘没有尽到后代责任’”,收效甚微。
因为每隔一段时间,相似的内容就会重新刷屏一次,而网友们前脚纷纷表示学到了,后脚就变身懂哥开始加速传播这种观点。
在@唐不闻 看来,这种对“文化”似懂非懂的崇拜感,和对“三观正确”趋之若鹜的强迫症紧密纠缠,很讽刺,也很时代气息。
前段时间,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担任《王者荣耀》手游历史顾问的新闻曝出,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毕竟,这种文化名人的背书,总会让人有一种“为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站台”的联想。
而在这条新闻下的评论区,也有网友在科普葛剑雄的学术地位,试图为葛教授正名——
“可能有人不知道葛剑雄教授,给大家科普一波。作为复旦教授,老先生可是有着‘行走的图书馆’的美誉,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
这样一条包含常识性错误的内容(《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应为谭其骧)被600多人点赞后,成为最热门的评论。
其实,无论是科普还是被科普的人,都并不在意,也无意了解葛剑雄的真实情况,他们只是想显摆自己知道很多。
由于这种“不需要求证,只需要博人眼球”的冷知识(其实是伪知识)自带了“我比你强”的心理暗示,格外受到懂哥们的欢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这种伪知识的长尾效应,远比你想象的深远。五年前莫名其妙的一则“专家说端午祝福不能说快乐,只能说安康”谣言,如今仍能被村通网的“懂哥”用来当作diss别人没文化的利器。
不难看出,懂哥们总是拥有迷之自信,永远觉得自己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错。
但实际上,有限的能力,永远会导致个人自评和他人互评发生冲突。在这个时候,他们总是能屏蔽一切声音,坚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在博主“丝绸尾巴第二季”看来,这种人就是知识结构过于单一,既对自己的知识积累过程极其自信,又惫懒于思维方式的升级,所以选择了用最简单的模式,来套用一切问题。
《人类简史》三部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曾说,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难以获得真相;而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只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真相。
而对于想要尝试克制自己的懂哥来说,谨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必须的,或许,还要再加上一句“管好你自己”。

懂哥没有好下场。早在一千多年前,,杨修就用生命的代价给后人们上了一课。/《三国演义》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推荐阅读

本文来自织梦

点击图片阅读 |“不去海南岛,不知道身体不好”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dedecms.com

点击图片阅读 |鄱阳湖,到底有多重要?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织梦好,好织梦

点击图片阅读 |鬼为什么不攻击被子里的人?

内容来自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本文来自织梦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201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