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氧煤油发动机装配现场。(航天六院供图)
dedecms.com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斌鹄 dedecms.com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讯 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中华民族的探火征程从此开启,这是人类航天史上的一次壮举!在辉煌的背后,是我国无数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汗水和奉献,他们用一次次枯燥而精细的计算和试验,为火星探测工程加砖添瓦;他们甘心几十年如一日,化身庞大探火工程中一颗颗小螺丝钉……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简称“六院”)参加探火工程的一线科技工作者,向大家讲述他们与火星探测工程的故事。
数十年心血 copyright dedecms
只为让液氧煤油发动机更完美
今年5月,长征五号B首飞任务成功后不到20天,李妙婷再一次出发,前往海南卫星发射中心,参加中国首次火星探测飞行发射任务。出发之前,李妙婷来到婆婆家,在前不久病故的公公遗像前点燃了三炷香,朝遗像深深地鞠了三个躬,然后对婆婆说:“妈,我这次到靶场,一去又是两个月,您要多保重身体啊。”
作为长征五号火箭的主动力发动机之一,要让液氧煤油发动机完美飞行,必须做到每一个环节都不留遗憾。身为六院11所液氧煤油发动机主任设计师,李妙婷这次前往海南发射场,任务更加繁重,责任更加重大。
其实,李妙婷的生活和工作早就与液氧煤油发动机密不可分。1993年7月,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的她,刚上班就一头扎进了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中,几乎经历了液氧煤油发动机自主研制的全过程,更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挫折。从设计到试车,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道路上不断出现新的难题,不断有拦路虎拦住去路。“怎么办?只能勇敢面对。闯过去,前面就是一片天。”李妙婷说。而每一次的突破与成功,犹如摘取了一朵长在悬崖上的液煤之花。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李妙婷特别关注细节,特别专业。尤其是工艺管控、工装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她都了解得清清楚楚。”与李妙婷打了多年交道的7103厂总装车间一位工艺师说。在与工艺和装配工人师傅的沟通中,李妙婷更深刻地体会到,要研制交付一台合格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不允许有任何的马虎大意和麻痹松懈,必须做到每一个环节都不留遗憾,都要表现完美。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正是李妙婷和同事们几十年如一日的科研和实验,让中国的液氧煤油发动机逐步走向成熟,成为世界先进的火箭发动机之一。长征五号遥四火箭探火发射,是液氧煤油发动机今年承担的重大飞行发射任务之一,也是液氧煤油发动机第11次推举新一代三型运载火箭飞上太空。前10次飞行,53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表现完美,飞行发射过程零问题、零故障。 dedecms.com
尽管在前10次飞行发射中液氧煤油发动机没有出现问题,但对于李妙婷来说,每一次重大飞行发射之前,她都要带领总装组进行认真的举一反三,绝不敷衍,真刀真枪地开展“三再”工作,把产品当前状态与飞行状态要求进行对比分析。还会出现哪个隐患?工艺状态管控还存在哪些差距?必须眼见为实,是李妙婷一直以来崇尚的工作方法之一。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是一次高难度、高标准、高起点的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实现火星探测的弯道超车。这在国际上还是第一次。更为关键的是,因为两年才有一次发射窗口,要求我们的发动机必须确保零窗口发射。”李妙婷说。 本文来自织梦
全过程控制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必须做到每一项都眼见为实
虽然在之前长征五号遥三等发射任务中,六院7103厂研制的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表现一如既往地稳定可靠,但在长征五号遥四火箭用发动机的研制生产中,工厂持续强化“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控制、质量控制重心前移”的原则,严格推进各项法规、标准、质量要求和质量措施细化落实到位,责任明确分解到岗,工作落实到图、文、物,做到动态控制,闭环管理,确保发动机质量满足要求。
“我们严格发动机的设计特性全集项目落实落地,一个模块涉及的40余项组合件中,不重复的设计特性近4000项,必须做到每一项都眼见为实。”试验队员、液氧煤油型号的主管质量技术员李祥说。 本文来自织梦
为了进一步确保可靠稳定,今年4月,7103厂针对4个助推模块又进行了质量再复查再提升。液氧煤油发动机清洗改制是工艺验收试车后的必须环节,要在拆除工艺试车零组件并安装飞行状态所需零部件后,才能交付总体参与飞行。复查的重点就是围绕试车后的零件配套、工艺流程、参数记录、多余物防控、设计文件落实情况展开。7103厂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团队,逐一对遥四用发动机的跟踪卡、多媒体记录、强制检验点落实等质量原始记录,开展了大量复查工作。液煤团队总工艺师张和平强调:“一切的工作,都是为了确保产品工艺状态稳定、质量受控、火箭发射成功。” copyright dedecms
血液沸腾着
“火星,我们来了!” 本文来自织梦
这是海南文昌盛夏季节最普通的一天。闷热的空气把人紧紧包裹,汗涔涔而下,腥咸的海风带不来半点清凉,本就晾不干的衣服,穿在身上不到半个小时又被浸湿。人就像待在蒸锅里的馒头。这也是年轻的六院11所总体设计师马力扬在文昌度过的第59天。工作仅两年的马力扬,以陪伴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升空开启他参与发射的征程。 dedecms.com
“当时,我对自己能否快速胜任这一工作并没有太大把握。相比而言,室里的领导和前辈们都很有信心。”回想两年前,初到液氧煤油发动机团队从事总装结构设计工作时的忐忑,马力扬腼腆地笑着说。 内容来自dedecms
信心是在多年的艰难求索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伴随着一个个技术难题被攻克,航天六院11所液氧煤油发动机团队摸索出了一条“定制化”的人才成长之路。在这个团队中,所有人都可以是老师。只要提出问题,肯定有人作答;只要传授经验,肯定有人学习。另一方面,高密度发射背景下,科研生产节奏加快,,可以让新人及早参与装配、试车,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两条腿走路,使新员工培养周期从4年压缩到了两年。 织梦好,好织梦
配合装配、产品确认、数据判读、报告编写……将发射前的流程一项一项仔仔细细过、认认真真捋;把产品当前状态与飞行状态要求进行对比分析,真刀真枪开展“三再”“双想”工作……这是马力扬在文昌靶场的具体工作,虽然很熟练了,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干。“刚到靶场还有一点紧张,随着工作的开展,我越来越有信心。”马力扬说。 dedecms.com
7月23日,目送高大的“胖五”迎着正午时分耀眼的阳光直飞苍穹,马力扬又想起初到科室长五型号副总设计师陈建华说的那句话——“我们处在中国航天发展最好的时代”,他全身的血液沸腾着,泪水湿润了眼眶,轻声说:“火星,我们来了!” 本文来自织梦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219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