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男症”是如何成为时代病的?

移动版  2020-08-05 01:35  来 源:网络整理  字号:

内容来自dedecms

希望被恐的壹读君| 彤 子 内容来自dedecms

最近的新闻热搜几乎成了“中国已婚女性受害集锦”。 内容来自dedecms

内容来自dedecms

7月24日,海口市一廉租房小区内,丈夫张某伍拿菜刀将妻子砍死。

copyright dedecms



7月25日,失踪近20天的杭州来女士案件告破,其丈夫交代,因家庭生活矛盾对妻子产生不满,故趁其熟睡时将其杀害,分尸后抛弃。


7月27日,四川省安岳县也发生一起妻子失踪案,经警方调查,申报妻子失踪的丈夫屈某某是目前的最大嫌疑人。
又一起自导自演的杀妻悲剧
一周三起杀妻案,使“丈夫”这个词,突然就带上了恐怖色彩。更恐怖的是,杀妻或许不能算是小概率事件,杀妻案占到女性被杀案件的一半。
联合国毒品与犯罪机构(UNODC)估算,2017年全球针对女性的凶杀案中,有58%的凶手是她们的伴侣或家人。
除了可怕的丈夫,一些男性网友的“绞肉机”、“两吨水”、“化粪池”警告同样令人不悦。
一些网友在微博表示自己都“恐男”了。
世界上真有“恐男症”这种病,在2017年出版的《精神疾病案例诊疗思路》中,把恐男症定义为一种特殊且少见的性心理障碍,临床表现为不敢接触男性,遇到男性退避甚至产生恐惧心理。有些儿童天生就是“恐男症”。
哺乳动物的先天“恐男症
生活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小孩可以接受陌生的成年女性,却对陌生的成年男性格外害怕。
不只是人类,动物界中幼崽对成年雄性的防范意识更强烈。非洲狮群中的幼狮在陌生雄狮靠近时,会马上躲到狮子爸爸的身后,寻求庇护。这是因为陌生雄狮会不留情面的将它们杀死,以防它们占用狮群资源。
除了狮群,叶猴等灵长类哺乳动物的幼崽也很惧怕同类雄性。因为杀死幼崽是雄性哺乳动物“逼婚”的惯用手段。
由于哺乳期的雌性哺乳动物不会发情,成年的同类雄性可能为了与雌性动物交配,而杀掉其幼崽,迫使雌性动物提前结束哺乳期,进入发情阶段。
生物学家们认为,动物界雄性杀婴行为的根本原因是该物种的社会结构生殖策略。在哺乳动物中,当少数的雄性必须通过竞争来争取繁殖机会时,杀婴现象更常见。
人类作为高级灵长类哺乳动物,早就脱离这种野生动物的社会结构及生殖策略,但如同祖先对蜘蛛、蛇、动物皮毛的先天恐惧一样,对成年男性的恐惧感也会在一小部分人的基因中流传下来,形成先天性恐男症。
大部分先天恐男症会随着个体成长、壮大后逐渐消失,但更多人的恐男症是后天获得的。
导致恐男症的后天因素
虽然人类社会不存在因“生殖策略”产生的杀婴情况,但却存在拐卖、猥亵儿童的新社会问题。通常家长们为了保护自己孩子的安全,会对孩子进行专门的“恐男教育”,告诫孩子外出时警惕陌生成人男子。
一部分孩子在长期的“恐男教育”引导下,会产生过度防御机制。如果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可接触的成年男性较少,这样的孩子对成年男性产生的排斥心理就会格外强烈。
恐男症的成因中,更多见的是创伤性事件。创伤性事件包括:性侵犯、家庭暴力或虐待。女性由于两性的生理差异,有更大可能成为性侵、家暴的受害者,且难以摆脱这种局面。
被男性强奸过的女性也可能会持续几年都对男人产生恐惧心理(儿童时期被成年男性虐待或性侵的男性同样会患恐男症)
家庭暴力可能对受害者本人或其子女造成心理创伤,从而导致对男性的恐惧心理。通常情况下,创伤性事件受害者只会对施加伤害的个体产生恐惧心理,但亦有一部分受害者会将这种恐惧泛化至群体层面,对整个男性群体产生敌意。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创伤性事件不止对受害人造成不良影响,还会通过媒体传播给没有创伤经历的人。
负面事件打造的“恐男症”
生活中,有些恐男症的来源则是一篇新闻报道、一部电视剧、亲朋好友讲述的亲身经历,甚至闲谈中无意听到的内容都能启动一部分人的恐惧回路,并使他们陷入无休止的怀疑、焦虑、紧张、恐惧情绪之中。
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有些创伤性事件不需要亲身经历就能获得。
2019年《Science》子刊发表过一项研究——浏览网络上的暴力事件新闻,会对人们产生影响。
研究者Rebecca Thompson 用三年时间跟踪了 4165 位用户发现:暴力事件的新闻报道之后,一些没有亲历暴力事件的人也会产生心理创伤。
不仅如此,人们看到的负面新闻越多,出现的痛苦心理就越严重,然后又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负面新闻,形成“集体创伤”。
而这种“集体创伤”对女性的伤害更大。有研究组对60名(30名女性,,30名男性)参与者进行了压力测试,测试期间让参与者们阅读负面新闻或中性新闻,结果发现女性对负面新闻的压力反应更大。这是由于女性除了确保自身安全,还要养育后代并确保后代安全,这使女性天生富有更强的同理心。
另外,女性对负面新闻的记忆力也明显比男性好,因为优先记住潜在威胁,能够使女性自身及其后代得到有效保护。
久而久之,这些负面新闻就会使女性的恐男症越发严重。
如何减少恐男症对女性的伤害呢?女性应当多回忆身边那些正面的男性榜样,如自己的父亲、爷爷、舅舅等,要清楚男性确实有好有坏,但好人总比坏人多。
而男同胞们更要约束自己的言行,别让女同胞真靠着不婚不育来“保平安”。
参考资料:
王建强. 传播学原来这么有趣[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6.
杨世昌. 精神疾病案例诊疗思路[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https://m.hujiang.com/en/p213280/
马志国, MaZhiguo. 大学女孩的"恐男症"[J]. 中国青年研究, 2007(4).

Thompson, R. R., Jones, N. M., Holman, E.A., & Silver, R. C. (2019). Media exposure to mass violence events can fuela cycle of distress. Science advances, 5(4), eaav3502. dedecms.com

点击进入「哎呀我兔商店」 copyright dedecms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本文来自织梦

dedecms.com

推荐阅读

织梦好,好织梦

点击图片阅读 |嫁给rapper的方法:改名luna

dedecms.com


dedecms.com

内容来自dedecms

点击图片阅读 |穿JK就是色情吗? copyright 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本文来自织梦

点击图片阅读 |一个真相:女性不喜欢“撒娇女”

内容来自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本文来自织梦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220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