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杀妻案到“恐男症”,谁在散播社会焦虑?

移动版  2020-08-07 18:00  来 源:网络整理  字号:

澎湃特约评论员 陈禹潜 copyright dedecms


dedecms.com

“这是要全社会恐男吗?”

本文来自织梦


这句话是8月4日通报的南京失联女生李某被男友杀害并埋尸案件中,相关新闻微博评论区最热门的评论。此前,杭州失踪女子丈夫许某某也向警方交代将其妻子杀害并分尸的行为,这条新闻同样引起了大量微博女性网友的激烈讨论,有些女性网友甚至觉得自己“已经日常恐男了”。 内容来自dedecms


恐男症,一般来说指的是女性对男性或男性气质的恐惧,也是社交恐怖症的一种特异形式。通常来说,这应该属于心理疾病的一种,因某些心理刺激或生活经历对与男性打交道感到恐惧和害怕,但是热门新闻上的“恐男症”显然不属于这一种。

dedecms.com


看到男性犯罪的新闻就开始对男性表示厌恶,明显是将“恐男症”的概念泛化了。杀害伴侣的新闻无论如何骇人听闻,到底是极端个案,不足以代表普遍的社会现象,推及个例到男性整体更是有着明显的逻辑谬误。但这样相对极端观点却能得到数万点赞和大量拥趸,足以见得这种类型的发言背后女性的焦虑市场已经成为社会现象。 dedecms.com


从鼓励中年女星再出道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到引发全民催女主离婚的热播剧《三十而已》,这方面文艺作品的大受追捧其实已经反映了当前社会中一部分女性对现实偏见的不满,而这样的情绪甚至已经转化成为了实实在在的消费市场。 本文来自织梦


从引发焦虑的直接原因来看,相当一部分女性的群体焦虑所反映的问题并非无病呻吟。平心而论,女性在社会、家庭方面确实比男性弱势一些。而放眼身边琐事,女性面对大龄催婚、生育烦恼、职业困境等问题的概率也会更高。一些遇到问题的女性会将自己的经历传递到互联网上,这种焦虑就立刻从某个年龄段扩散到了全年龄段,唤起了大量有相似经历女性的共情,通过共同想象构筑了女性在网络空间表达的群体焦虑。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有这样焦虑的不仅仅是女性,相对于“恐男”的微博和豆瓣,大量男性网民聚集的虎扑社区在一定程度上患有“厌女”症状。彩礼、房子、车子等经济因素造成的男性压力,让不尊重女性的言论在这里大行其道,形成了与微博、豆瓣等社区主流观点的鲜明对立。 copyright dedecms


由此看出,社交媒体的“圈子化”在社会焦虑散播的过程中也起到了“拱火”的作用。在多圈层的网络空间,无论什么样的言论,在社交媒体中总能找到“臭味相投”的网友。现实生活中的郁闷都能够通过认同极端发言得到发泄,而且这些言论还能不断通过“转赞评”获得更多的支持,这种现象构筑了社群的“回音壁”。

本文来自织梦


泥沙俱下的极端言论,在自说自话的社群中形成话语的“深水漩涡”,通过情绪化发言不断地卷入边缘网民,滚雪球般地唤起共情,形成焦虑的情绪潮汐。最终就是,冷静客观的发言无人问津,标新立异的话语受人追捧。 织梦好,好织梦


心理学上来说,人们本身就更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观点,但要是不加思考地相信自己认为对的发言,那情绪就代替了思考,网上认同的“好姐妹”,迟早会变成要交的“智商税”。

dedecms.com


织梦好,好织梦

“恐男”也好,“厌女”也罢,破除偏见要的恰恰是互相理解与换位思考,而不是在自己的网络圈子里打转,,更不应该为了发泄制造对立和粗暴判断。破除圈层成见,鼓励相互理解,这仍然是当务之急。

织梦好,好织梦


织梦好,好织梦


本文来自织梦

本期编辑 邢潭

织梦好,好织梦


dedecms.com

推荐阅读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dedecms.com

本文来自织梦

本文来自织梦

内容来自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222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