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翰
本文来自织梦
太湖的鲈鱼最为出名,西晋时江苏吴江人张翰在洛阳为官,秋风挂起来的时候,他想起家乡人正在享受的菰菜、莼羹、鲈鱼脍,就对朋友说:“人生贵在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是辞职信的堂皇说法,后世有人猜测当时西晋政局叵测,张翰是以思念家乡为借口匆匆远离是非之地。果然,之后就是“八王之乱”,权贵内斗,部族冲突接踵而来,中原地区动荡了好些年。
织梦好,好织梦
dedecms.com
这故事不仅关乎美食与乡愁,让人印象如此深刻的还在于张翰这样的人毕竟寥寥可数,更多的古代文人学者都在科举、出仕的路途上奔波,难得如此洒脱。张翰的这番举动让“莼鲈之思”成为思乡的典故,后来还有好事者冒名做了一首《秋风歌》:
本文来自织梦
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张翰的家乡吴江因为源出太湖的吴淞江得名,这在元代以前是一条长约二十里的大河,东注大海,自张翰以后吴江又以出产鲈鱼闻名史册。后来南朝人范晔写的《后汉书·左慈传》记载汉末有个叫左慈的道士精通魔术手法,据说有一天曹操大宴宾客时说“今日群贤毕至,山珍海味大致齐备,可惜少了吴国淞江中的鲈鱼做的鱼末子”。左慈说这好办,他要人拿来一只铜盘装满水,用竹竿安上了鱼饵在盘中垂钓,一会儿竟然钓出一条鲈鱼,让众人惊讶不已。曹操说一条鱼不够,左慈就又下饵钓鱼又钓出一条,都有三尺多长,活蹦乱跳,曹操亲自上前去把它做成鱼末子,赐给宴席上的每个人吃。这显然是南北朝时新出现的传说故事,对淞江鲈鱼的推崇应该是从《世说新语》记载张翰的言论才开始的。 本文来自织梦
淞江鲈鱼是一种在海水中繁殖、孵化,在淡水中生长育肥的降海洄游型鱼类,栖息于近海,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河口产卵,然后溯黄浦江洄游到松江中,以鱼、虾等为食,有的可以长大半米长,此时味美而肉紧,最为好吃。其身呈纺锤形,口阔鳞细,头大而扁,看似有四鳃(实乃两鳃),所以后世也称作“四腮鲈鱼”。《南郡记》称隋炀帝炀下江南时,吴人曾献淞江四鳃鲈,炀帝品尝后赞道:“金荠玉脍,东南佳味也”,后世也有当地官员把八九月霜降之时的小鲈鱼做成“干鲙”进献皇宫,据说霜后的鲈鱼肉白如雪,没有腥味。 本文来自织梦
淞江鲈鱼(图片来自网络)
dedecms.com
copyright dedecms
“张翰黄金句,风流五百年!”唐代大诗人李白熟悉鲈鱼的典故,游历四方要前往吴地的时候特别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是去名山大川修道寻仙而不是为了吃吃喝喝。而闲雅乐天的白居易就不讳言自己的口舌爱好,“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
copyright dedecms
“莼鲈之思”的典故还传到了国外,唐代中期的日本国君嵯峨天皇模拟张志和的《渔夫词》写道: 内容来自dedecms
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
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 本文来自织梦
对鲈鱼的推崇在宋代达到一个高峰,这时候宋代文人士子以天下为己任、以诗文扬名声,喜欢在各地追怀名人故迹,他们不仅仅继续写诗,还开始把吴江塑造成一个“文化景点”。北宋时,吴江县城被吴淞江分隔,水面相当宽阔,开始只能靠渡船往来,后来庆历八年(1048年)当地缙绅募款修建了木制的“长桥”,因为“形如半月,长若垂虹”,也被称作垂虹桥,桥面建有垂虹亭,后在元代时改建为62孔连拱石桥。当时吴淞江是条大河,有诗人形容“垂虹五百步,太湖三万顷。除却岳阳楼,天下无此景。”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宋元时期不少诗人因莼鲈之思的典故,特地到吴江一游。品鲈脍,饮美酒之余更要登上垂虹桥赏秋色,如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曾作诗: 织梦好,好织梦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霜破柑。
好作新诗继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北宋龙图阁直学士陈尧佐也曾秋日乘舟游吴江,留下诗句“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宋熙宁年间吴江知县林肇因此在县城东门外江边修建文化工程,筑了个“鲈乡亭”作为名胜。亭旁立石碑刻春秋时的范蠡、晋代张翰、唐代陆龟蒙三位吴江名人的画像,苏轼在此还写过《戏书吴江三贤画像》的诗,后来有好事者还给三位名人塑像,称呼此亭为“三高亭”。
dedecms.com
到南宋时,首都临安的馆子里更是卖鲈鱼脍、撺鲈鱼清羹这样的菜品,让文人不用去太湖就能体会鲈鱼的美味。
可惜到明清时吴江长桥周边的湖泽河港多被填平变成了陆地农田,其他地段的吴淞江淤积严重,加上治理水道等因素,吴淞江变成了水流细微的小河,松江鲈鱼多无法洄游。所以明代人陈鉴记载当时淞江只有种“菜花小鲈,仅长四寸而四鳃”,宋代人见到的那种半米长的“松江鲈鱼”已经了无踪影。从上世纪70年代起,即便是小松江鲈鱼也已经在吴淞江以及附近水系濒于绝迹,21世纪以后靠人工养殖才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的餐桌上。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除了松江“四腮鲈鱼”,现在还有几种鱼类也被许多人称作“鲈鱼”:北方超市最常见的是鲈鱼其实学名叫大口黑鲈,又名加州鲈,这是原产美国、墨西哥的淡水鱼,1980年代引进中国后得到广泛养殖,是非常主流的淡水养殖鱼,价格也比较便宜,辨认标志是身体两侧中间各有一条黑色横纹,从头部一直延伸到尾鳍,因为鱼苗逃逸。这种鱼现在南北各地的江河湖泊中也有野生种群。 dedecms.com
内容来自dedecms
dedecms.com
大口黑鲈(图片来自网络)
另外还有一种“海鲈鱼”学名是“日本真鲈”(Lateolabrax Japonicas),又称花鲈、七星鲈、鲈鲛,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及日本的近岸浅海及河口海水淡水交汇处,以前东海舟山群岛、黄海胶东半岛海域出产较多,是常见的食用鱼类,但是1990年代以来因为河口和近海污染严重,加上捕捞过度和筑拦河坝等原因,已经很少见到大批野生种群,现在人们吃的主要是海水养殖所得,价格也不贵。 内容来自dedecms
日本真鲈(图片来自网络)
dedecms.com
在西班牙、意大利旅行时我吃过当地的煎鲈鱼之类的菜,他们吃的主要是河鲈(学名:Perca Fluviatilis)和欧洲舌齿鲈(学名:Dicentrarchus Labrax)。河鲈原产欧亚大陆北部,中国新疆的河流中也有分布。河鲈是意大利常见的淡水鱼,中北部湖泊里出产,,当地人通常是切片后裹在面粉后油炸食用,也有炖、烤、煎的。南欧人也常吃欧洲舌齿鲈,这是种肉质细腻鲜美的海鱼,可以盐覆盖后烘熟吃,也可以煎、煮、蒸,意大利有些地方还特别讲究吃它的肝脏,野生的主要捕捞自地中海和黑海。因为需求量大,二战后成为了欧洲商业化养殖的第一个非鲑科海水鱼类,目前主要是南欧和土耳其人工养殖。
copyright dedecms
内容来自dedecms
copyright dedecms
河鲈(图片来自网络)
dedecms.com
本文来自织梦
本文摘自周文翰著《不止美食:餐桌上的文化史》(商务印书馆2020年5月版),澎湃新闻经授权刊载。 本文来自织梦
织梦好,好织梦
织梦好,好织梦
内容来自dedecms
本期编辑 邢潭
内容来自dedecms
copyright dedecms
推荐阅读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dedecms.com
内容来自dedecms
copyright dedecms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223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