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新闻标题,为什么几乎都是被字句?

移动版  2020-08-13 18:08  来 源:网络整理  字号:



最近密集的犯罪新闻引发了网友对新闻标题的关注。
一个现象是,目前媒体对绝大部分犯罪新闻的报道,标题都以受害者为主体

copyright dedecms


江苏无锡一女子在街上被割喉,标题为17岁女生当街被割喉
与此标题同结构的新闻,还有: dedecms.com
女顾客遭熟人下药
四川1家五口在家被杀
杭州失踪女子丈夫有重大作案嫌疑
温州女企业家被男友拳击身亡
四川广安女副区长被家暴致死
女孩玩耍时被邻居用锄头暴打 本文来自织梦
南京失联女大学生被埋尸
这些标题无一例外的都强调受害者,施暴者或有或无。而这引发了部分网友的反感,一些人发起拒绝受害者标题的活动。认为:
不应该是“17岁女生当街被割喉”,而应该是“男子当街将一17岁女生割喉”。

本文来自织梦


不要用“温州女企业家被男友拳击身亡”,请用“温州一男子殴打女友致死”。殴打就是殴打,故意杀人就是故意杀人,,不是什么拳击
甚至有人说,新闻报道在标题中将加害者隐去,只标注和强调受害者,是媒体之耻。
为什么标题强调受害者如此让人反感?媒体真的不对吗?
焦点
标题一贯被认为是新闻的的“眼睛”,它有两大作用,一是高度概括文章内容,简明扼要地传递信息,二是吸引读者注意力。
第二点在互联网成为新闻传播主要渠道之后,重要性越发突出。每天打开手机,有无数信息向我们涌来,人的注意力反倒成了稀缺资源,信息的标题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让人点击。
一般而言,以受害者为主体的标题,的确比突出加害者有吸引力。试着比较下面三个标题:
1.一女子被强奸
2.女子遛狗时被强奸
3.男子强奸遛狗女子 内容来自dedecms
标题1、2都是被字句,强调受害者,隐去加害者。标题3强调加害者。三个标题中,毫无疑问2最有吸引力。既能让女性群体共情代入,加入的“遛狗”细节又将犯罪日常生活化了——不是半夜喝醉躺在街头人事不醒被强奸(即使喝醉了也不是强奸的理由),也不是在所谓的“好女孩不去”的夜店酒吧被强奸,而是在极其正常的遛狗场景下被强奸,这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女性群体的恐慌,会点进报道中看更多的细节。
但被字句最重要的作用还是还是凸显焦点。对于同一新闻事实,不同的聚焦就会给受众带来不一样的导向和解读。新闻标题中常见的突出焦点信息的语言手段,有利用数字、身份群体、“是”字等。以“是”为例:
xxx明天出差。
明天出差的是xxx。(强调出差人xxx)
xxx是明天出差。(强调出差时间)
被字句作用在突出受事:
1.B被(A)杀死了。
2.A杀死了B。
例句1中,强调受事者B,弱化施事者A。例句2没有强调。
相关研究认为,被字句传递的是一种不幸遭遇,施事对受事施加不可抗拒的行为,导致受事受损,让受事遭遇了不如意的变化。这种不如意变化,能让读者“移情”,更多关注和站在受事角度思考。
按照这个解释,犯罪新闻标题多使用被字句,理论上体现了媒体工作者对受害者的同情和关怀。突出受害者的目的不是为了弱化加害者,而是希望大众更多关注和共情受害者,为受害者讨得一个法律和舆论上的公道。
人人喊打被字句
然而理论并没有成为现实,犯罪新闻标题中的被字句,得到的是受众的反感。
受众角度而言,那些被字句标题:
1.使得人们重点聚焦受害者,放大受害者的方方面面,试图寻找完美受害者,让受害者遭受二次伤害——舆论审视。
出于生理原因,女性相较男性天然弱势,强奸、家暴案件中的受害者几乎全是女性。这也导致相关新闻出现时,满屏皆为女子xxx被强奸,xxxx女子被家暴。媒体聚焦受害者时,通常还会强调一定的受害者身份信息,比如女大学生、女企业家、女区长/市长、17岁女生等等这种身份描述,以构建当事人和新闻行为的某种冲突性。而这些身份描述,非但没有让人为其不幸遭遇共情,反而成为了某些人合理化犯罪的理由
比如“四川广安女副区长被家暴致死”下面,有不少数量的评论是这样的:
肯定是女的太强势了
估计偷人了
没有无缘无故的家暴
她要是没有什么小尾巴被人抓住,还能被逼谈恋爱?
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女性被害的事实,就这么在各种揣测中被淡化了。受害者成为凝视的客体,成为了指责对象。与理论设想的情况,完全背道而驰。
2.不提和弱化加害者,是对加害者罪行的掩护。
织梦好,好织梦

不仅是中国受众,英文世界受众也一样反感被字句。2014年,推特上有账户发起反对媒体报道中对女性的暴力的平权活动,理由同样在于被字句对施事者尤其是男性施事者的弱化,是否认男性对暴力的责任。
归根结底,在于被动句的目的不止一个,强调主体的同时也意味着弱化另一主体。而对新闻标题的理解,也并不取决于标题制作者意图如何。认为媒体故意突出受害者是为博取眼球,或有阴谋论之嫌,但从实际报道来看,媒体并不绝对无辜
17岁女生当街被割喉,这个标题强调了受害者强调了受害者身份,就是没有加害者被击毙的核心事实
而像这样的标题,仍然在制造中。
#四川一家五口被灭门#,#四川一家五口被杀,嫌疑犯系前男友#,都在说一家五口被杀,就是很少有媒体说,嫌疑犯已坠楼身亡。
也有媒体指出了嫌疑犯已坠楼身亡这一核心事实,但因为平台标签、热搜榜这一机制的规定和呈现方式,太长字数的标题要么无法完整以标签形式呈现,要么只能分成两句呈现,导致无法在一个标签内完整呈现全部关键事实,平衡加害者和受害者内容,很容易出现强调某一主体而弱化另一主体的标题。
而一旦标签有热度之后,就会上榜热搜,被数以亿计的人看到,甚至以push形式推送到装了新闻资讯APP的手机上。 copyright dedecms
被字句就这样成了犯罪新闻抹不掉的“标签”。

参考资料:
1.吴珏. 焦点凸显与新闻标题的主观性[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142-147.
2.https://debuk.wordpress.com/2015/11/29/passive-aggressive/#comments

点击进入「哎呀我兔商店」 copyright dedecms

内容来自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本文来自织梦

推荐阅读

内容来自dedecms

点击图片阅读 |日本真的有很多职业小三吗? 内容来自dedecms
copyright dedecms

内容来自dedecms

点击图片阅读 |“捞艺”是种什么艺术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本文来自织梦

dedecms.com

点击图片阅读 |高考满分作文,能不能讲点人话? 内容来自dedecms
copyright dedecms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copyright dedecms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226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