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礁I号”被发现时场景复原模型图。船身已残断为东西两半,呈摊散状态。 童笑雨 摄 dedecms.com
得益于不放过一个角落的细致,他摸到了一个方形的物品,根据搜索绳和指北针记录好位置后,将其提取出水。出水后才发现这是一个造型规整的锡盒,里面存有一枚标明商号的玉石印章,上刻“源合盛记”四个字。也正是这枚印章的发现,为之前“这是一条商船”的判断,提供了佐证。
copyright dedecms
在开展“小白礁I号”船体发掘前,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就会同相关机构,为“小白礁I号”保护修复制定了系列方案,,如脱盐、脱硫、脱水、填充加固、干燥定型、复原研究、安装复原等工作,同时提出边保护边展示边修复的理念。 dedecms.com
“早期的沉船保护受限于技术发展水平,没有关注到硫铁化合物残留的问题。‘小白礁I号’借鉴了国内外沉船保护的经验和教训,以现在可行的技术加以处理。”金涛说,“小白礁I号”保护修复工程预计为期10年。
本文来自织梦
修复时,先用络合试剂加入纯水浸泡,去除硫铁化合物,可溶盐也随之浸泡出来。处理完硫铁化合物之后,改用纯水浸泡,残留的络合试剂和盐分得以清除。其次再进行脱水、填充加固、干燥定型、复原研究、安装复原等工作。 dedecms.com
如今,正进行的是脱盐、脱硫环节,已进行了6年。“海水中盐分大,不脱盐对船体后期保护不利。同时,百年前的船钉都被腐蚀,产生了很多硫化物。”金涛说,前期每个月都需换一次水,每块船板都进行了编号。
内容来自dedecms
“水下考古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金涛说,用十余年的时间,修复一艘沉船,不足为奇。
织梦好,好织梦
据悉,“小白礁I号”沉船因其先进的工作理念、科学的考古方法、创新的科技应用、超前的保护意识和多重的安全保障等,被誉为“中国水下考古的又一创新之作”。
王光远说,水下考古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才能完成的一项工作,是一场“持久战”。通过水下考古工作,将历史展现在公众面前,是水下考古人的荣幸。(完)
本文来自织梦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228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