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9月26日电 (记者崔琳)25日,兰州市红山根小学“心根农庄”里上演了一场特别的丰收节会,教职工携手家长、学生走进校园里的田间地头,通过传唱劳动歌曲、参观农具展馆、亲手采摘蔬菜、拾鸡蛋、腌制韭菜白菜、交公粮兑换粮票等系列活动一同体验用劳动换取果实的喜悦。 本文来自织梦
眼前的这个“心根农庄”占地约6亩,如今已被打造成为“百草园”“创意园”“珍馐园”,还建成了“问源厅”“务本厅”“思源井”“莲池”“泮池”和“毓园”重点培养孩童们劳动习惯、劳动情怀。其中,120平方米的“稼穑馆”内陈列了农具约108件,旨在引众了解中华农耕文明。 dedecms.com
五年级学生胡锦闻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表示,春天他们在这里播种翻地,夏天浇水施肥,秋天来收获果实,冬天在园内嬉戏,在这里老师家长和他们亲手栽种了西红柿、菜花等蔬菜,还喂养了小动物,每当结束寒暑假就会发现,植物和动物都长大了,成就感油然而生。
copyright dedecms
谁也想不到,,眼前这个郁郁葱葱、硕果累累的校园农庄,曾经是社区多年难以清理的荒芜地,更是城市顽疾。这一切的改变源于一个人的到来,她就是兰州红山根小学校长郝玲。 内容来自dedecms
“无根”岁月:学校不强、教师不稳、生源不足
copyright dedecms
七年前,教学业绩突出的领衔名师郝玲被调任到此担任校长。然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这座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小学,隶属小区配建学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该校于2012年被拆除,师生随后就地在安置板房内过渡,后搬至中职院校过渡,各种各样的因素使得百度地图根本无法查到它的存在,长达八年的过渡期导致该校师生生源急剧流失。据统计,2014年至2016年连续流失教师近20人,仅2016年就有26.5%的教师调离;学生人数更是由原来的近千人下降到222人。 本文来自织梦
郝玲接受记者采访回忆称,当年任职后的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城市中竟然会有这样一所学校的存在,但凡有一点办法的师生,全都离开了。当时,学校不强、教师不稳、生源不足、家长不满现状,“红山根小学”这个名字曾一度成为区域内“薄弱校”的代名词。
而留在那里的学生,大多都是随进城务工父母异地求学的留守儿童,甚至还有个别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此前更没有阅读习惯、没有学习的愿景、更没有父母的陪伴引导,那一双双懵懂而又胆怯的眼睛告诉你,他们没有获得过学校生活的幸福感。 织梦好,好织梦
“红山根小学的孩子,能把脸洗干净就不错了,还读什么书!”在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同行们的议论深深刺痛了郝玲,她作为教育者,置身其中,心酸惆怅,一言难尽。
copyright dedecms
“寻根”岁月:“愚公移山”荒芜地上建起农庄 dedecms.com
郝玲毅然放弃能够离开学校的机会,鼓起勇气和当时占学校地皮的商人斗争,还因此被社区工作人员调侃:“自从你来了,我们这里被翻了底朝天!”最终,红山根小学五个大字终于被她挂在了校门口。 内容来自dedecms
2017年,她又组织师生改建校门口近5000平方米垃圾场,寒来暑往,举全校之力,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将多年荒废,沦落为社区难以清理的垃圾场,变成了背街小巷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校园农庄。 织梦好,好织梦
据郝玲回忆,当时仅21天的一个假期,她组织家长老师清理的垃圾足足有20车东风大卡车,按照800元一趟计算,为学校省下了不少钱。
“扎根”岁月:家长学生变身“主人翁”
语文教研组组长金丽洁见证了该校通过探索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她坦言,郝校长带领大伙开展的农识、农活、农务、农工、农趣等“五农”劳动课程的开发,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感恩观”,他们很自豪地说父母或蒸馒头,或修自行车的职业,明白了劳动“只有分工不同,并无贵贱之分”的平等和非歧视原则,亦学会了尊重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 内容来自dedecms
家长陆玲表示,开展劳动教育后,自己的孩子懂得“心疼”爸妈了,回家也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而家长也通过参与“礼仪妈妈队”“安保爸爸队”“清洁服务队”“庄稼医疗队”“民间艺人队”日渐成为学校的主人翁,更有自信了。
织梦好,好织梦
当有人问到“这些年来,你有动摇过吗?” copyright dedecms
郝玲眼眶有些许湿润。她说:“这些年,不只一个人质疑过我们的做法,这其中甚至不乏教育行业的专家。曾经有人这样说:学校的主要任务是给孩子传授知识,你们整天带着孩子刨地、种地,这是不务正业。我也曾彷徨过,不知道究竟怎么证明我们在做对的事情。但是,我们所有做的这些事情,的的确确给我们学校、老师和孩子们带来了改变。”(完) 内容来自dedecms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本文来自织梦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512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