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不忘来路,青年考古人接续奋斗

移动版  2020-10-02 13:06  来 源:网络整理  字号: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下午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内容来自dedecms

总书记的讲话让考古学界深感振奋。在“考古圈”中,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出于热爱,选择考古作为自己的学业与事业,走上了与前辈们一样的探索之路。总书记的讲话让他们备受鼓舞,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用初心和热爱与古人对话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受到樊锦诗先生的影响,所以报考了考古专业。”今年,湖南女孩钟芳蓉以676分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引发热议。 织梦好,好织梦

无独有偶,近年来,像钟芳蓉这样因为热爱而选择考古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霍红莉就是其中之一,“考古学不是看见,而是发现。选择考古学,是我没有后悔过的一件事”。 dedecms.com

曾主持发掘河南安阳殷墟的李济先生是霍红莉的“偶像”。她说,考古行规“不藏古、不鬻古、不鉴定”中的“不藏古”就与李济先生有关。“所谓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考古人应该避嫌。”从初次听到时的不解,到逐步明白其中的深意,霍红莉越来越敬佩考古工作者,也对考古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是一门从一块石头推断整个文明的学问。” 本文来自织梦

总书记的讲话让霍红莉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她打算继续在考古专业读研深造,投身考古事业,“希望可以成为考古队伍‘新鲜血液’的一份子”。 内容来自dedecms

学习总书记的讲话,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科技考古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董宁宁备受鼓舞:“国家对考古文博事业的重视,一方面为我们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必须以身作则,帮助大众正确认识考古,用更生动的语言传播考古,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 本文来自织梦

织梦好,好织梦

吴伟在故宫进行考古工作。受访者供图 内容来自dedecms

如今,故宫博物院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向吴伟咨询故宫博物院专业岗位的学弟学妹也越来越多,“我们考古部门每年都会向各大院校考古专业招聘实习生,报名人数常常爆满”。 dedecms.com

谈及未来,吴伟表示,要努力践行总书记提出的4点要求,虚心学习和传承前辈们的考古精神和专业知识,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同时积极参加文博活动,普及考古学知识,激发青少年对考古的兴趣。 copyright dedecms

今年7月初,董宁宁带领两名学生到新疆昌吉州奇台县整理研究了一万六千余块石城子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这是她入选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两汉时期新疆边防城址的动物考古学研究”课题中的一部分。“动物考古本质上是为了获取和人有关的信息。”董宁宁说,“从动物视角切入,不仅能关注古人的生产生活,还能为保护和开发新疆考古资源提供思路。” 本文来自织梦

对董宁宁而言,考古既是兴趣亦是责任。“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学教育让考古学穷极的问题得到继承,这让我感到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本文来自织梦

董宁宁表示,作为教师,践行总书记的要求首先是要做好本职工作,第二要努力将考古工作与当下社会更好地联系起来,第三可以借助自己海外求学的背景优势,提高中国考古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织梦好,好织梦

用匠心和沃土让年轻人留下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考古是一项基于实物资料的科学研究,一次偶然的发现就可能改写历史。因此,考古是一门带给人类希望和期待的学科。中国考古学是在研究中了解我们祖先的历史文化,乃至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说。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考古和文博专业,为立志投身考古的青年耕作出一片“沃土”。王巍说,“建国初期,全国仅有两所大学设有考古和文博专业,改革开放后升至10所。去年年初,我们统计发现全国有40多所大学开设了约90个考古、文博、文保专业。这是前所未有的局面。” 织梦好,好织梦

如何吸引更多像钟芳蓉和霍红莉一样的新生力量热爱、投身考古事业?王巍建议,考古和文博工作者要将遗址和出土文物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进行深入研究、阐释,并以故事的方式讲出来,以唤起青少年群体对考古的兴趣。同时,改善田野考古工作的设施和生活条件、为考古单位增加编制、提高田野考古人员的待遇等措施也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考古队伍。

内容来自dedecms

“从实利主义来讲,考古对很多文明遗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从理想主义来看,考古为揭示文明起源、传承文化而尽力。”董宁宁说,“考古人真正的浪漫是行走在大地上、掩埋在黄土下。”当古老的文明遗迹遇上年轻的考古力量,当青年考古人从老一辈考古学家身上习得“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与奉献,熠熠生辉的中国考古精神,正代代相承。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515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