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自dedecms
两个月完成《金刚川》,在中国电影史上大概算是一个奇迹了。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甚至是违背电影创作规律一次超不合理的实验。影片在剧作结构上的新颖构思,对战斗场面的精细打造,对特效场景的有效呈现,在同类影片中都算是一枚精品。而某些人物塑造的单薄、故事细节的失真,在惨无人道的周期之下,似乎也成为了一种“非战之罪”。有人将之归咎于主旋律题材的先天缺陷,也有人认为恰是主旋律的要求才让影片有了绝地求生般的爆发。至少,如果没有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的献礼要求,这部影片都不会出现。《金刚川》或许会在未来成为主旋律电影的另一个标杆,它如此纯粹的“类型”,又如此纯粹的“主流”。如果不以严格的艺术创作标准来要求,《金刚川》可能由此进入了一个自由王国。
本文来自织梦
copyright dedecms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文、编辑、排版丨禾言
内容来自dedecms
拍《金刚川》,其实一个技术活儿,以现在的完成度来讲,该赏。两个月周期,五六亿投资,五千人团队,三个导演联手,男星卡司顶配。时间紧、任务重,但资源无限供给,这中间就要靠创作者的智力和努力了。最终的成果没拉胯,其实还有点小惊喜。中国电影的类型片,在“主旋律”任务的推动之下,产生了一些奇妙的结果。纯靠市场推动,有些题材真的拍不了,不可能拍,也不敢拍。但某些必须要拍的主旋律题材,为了赢得更多的观众自发观影,开始试图融合商业要素的时候,一些前所未见的情况出现了。《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时,上百号明星(包括各类缺乏演技的流量鲜肉)加入革命题材,开了先河,主旋律题材不再是德高望重老艺术家们才有资格上的殿堂,这种群星大合唱的模式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到了去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片在全明星之外,又加上了名导“短片集”的集锦模式,从《祖国》延续到了今年的《家乡》,以后保不齐还会有。《金刚川》也是如此,名导、明星联手之外,剧作上又有了新构思。小切口,一座桥。放在十年前,你说要拍“抗美援朝”,肯定是“大全景”思路,在历史上盖棺定论的重大题材,怎么敢拍得小家子气。多视角,一件事。将半天内发生的同一故事,从工兵、炮兵、小兵三个不同视角讲了三遍。这种叙事模式相当大胆,你要非拿《敦刻尔克》来杠那也没办法,至少在中国电影史上,同类叙事模式的影片非常罕见(笔者才疏学浅,也许是有的,但本人确实没看过)。这种讲故事的构思,应该真是形式所迫,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节省拍摄时间。这种分量重、级别高的战争题材,三个导演同时拍三段,立刻节约了三分之二的时间。拍摄本片的指令下达应该是在今年的7月,从立项到拍摄、再到后期完成只有两三个月,本月25日是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纪念日的正日子,“deadline”摆在管虎几位导演面前,拼了老命也要赶在之前上映。据说,直到上周末管虎还在中影基地做后期,可见时间紧迫到了什么地步。所以《金刚川》能在今天与观众见面,几乎就是个奇迹。而且,它正是很多观众诟病的“主旋律”“献礼”这些词逼出来的奇迹。下面说说故事的背景,有些剧透的成分,但其实影响不大,没看过的观众也许能消解掉一些陌生感和突兀感。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开始,打了三年,到了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战争结束。“金刚川”的战事发生在1953年5月,已经到了战争的末期。当时距离中国全面胜利中间只差一场决战,就是抗美援朝中的最后一场战役:金城战役。《金刚川》中出现的所有正面角色,都是准备奔赴“金城战役”战场的志愿军战士。而他们距离金城战场还差了一步,有一条河拦在去途之上,此河就是本片的片名“金刚川”。金刚川水面宽30米至60米,水流湍急,暗流涌动。游是游不过去的,也没有船只渡口,只有靠工程兵搭建浮桥通过。 copyright dedecms
片中客串的欧豪只有几个镜头,饰演了个愣头青,非要率领一群光膀子的大兵游过去。被魏晨饰演的工程兵连长一顿臭骂,说出了剧情中最大的焦点:想要过河,只能走(老子造的)这座桥。据史料记载,魏晨饰演的工兵连长闫瑞的原型是抗美援朝二级英雄张振智,当时他率领连队,只用了七天就建好了浮桥。但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为了阻止志愿军过桥,美军飞机共投下2400枚炮弹,1000多枚炸弹。浮桥被炸断,工兵修复,再炸断,再修复。对于中美双方而言,几乎成了一个无限循环的噩梦。
内容来自dedecms
《金刚川》故事发生在金城战役总攻的前夕,几万名战士在金刚川的一边等着过河参加总攻,而军令中全军过河的时间截点是第二天早上六点。全片就讲述当天下午到第二天清晨这半天内发生的故事。这半天内,浮桥被炸毁四次:美军B-26轰炸机炸断一次,榴弹炮炸断一次,水下定时炸弹炸断一次,最后B-26密集投弹几乎全部炸毁。期间,片中所有主要角色(就是你海报上看到的这些明星)全部阵亡。而且,一个比一个死得壮烈、残酷。(个人不推荐带小孩观影,血腥指数略高) 本文来自织梦
之前说过,影片分三个视角讲述,但故事上则以字幕卡分成了四段:1.士兵;2.对手;3.高炮班;4.桥。丛林中等待过桥、隐蔽支援的“士兵”:步兵班长刘浩(李九霄)及连长高福来(邓超);天空中驾飞机侦查轰炸的“对手”:美军飞行员希尔及僚机;负责掩护打飞机、吸引敌人火力的高炮班班长张飞(张译)、炮兵关磊(吴京)。总体来说前三段是讲的同一个故事(同一时间段,同一人物),基本是“三一律”的基本戏剧结构,只是由不同人物讲了三遍。都是从当天下午志愿军等待过桥开始,到深夜时分轰炸机投下多枚炸弹的镜头结尾。第四段“桥”,在时间上是前三段之后的延续,直至凌晨全军过桥;在情感上,则是整部影片的煽情高潮,也就是同类影片必须具备的“上价值”“升华”段落。三位导演合导同一部(非拼盘式的)电影,电影史上都罕见。三位导演如何分工,如何做到风格统一、叙事顺畅,一直都非常令人好奇。最初的想象是,管虎抓主体,郭帆负责特效,路阳分管动作,这样比较符合各位导演的资历和特长,实际上是一个总导演加两个执行导演的概念。
本文来自织梦
据说,所有和“桥”有关的戏都是管虎负责,而“桥”基本上出现在全片的每个段落,尤其是最后一段,几乎所有戏份都在桥上发生。 dedecms.com
路阳主要负责第一段,在山中隐蔽等待过桥的大部队。这一段是全片的开篇,环境、背景、节奏、色彩的整体基调都要在这一段确定,绝大部分主要人物都在这一段出场、直至死亡。
dedecms.com
郭帆主要负责第二段,因为这一段以美军飞行员为主视角,环境都在天上,基本是整段使用电脑特效的戏份。正好也是郭帆的长项。所以拍摄时,管虎和路阳都是在丹东的外景地拍摄,郭帆则是自己在北京,蹲在满是绿幕的摄影棚和电脑前拍。实际上,所谓的“三大导演联手”,其实也不过是宣传词汇罢了。这三个人中,管虎算是刚刚摸到“大导演”的边儿,《八佰》之前,他还是个小众导演。郭帆和路阳,本质上还是新导演,风格也都比较单一。路阳只拍过四五部电影,两部《绣春刀》拍得不错,都是题材算特殊的古装武侠。奇幻风格的《刺杀小说家》还不知成色如何。郭帆也只独立执导过两部电影,《同桌的你》几乎就是烂片,只是《流浪地球》太过爆炸,让他一跃成了中国“第一”特效片导演了,如果真有人认为这就是“大导演”,那我觉得还是有点缺乏耐性。因此,以《金刚川》的题材和惨无人道的拍摄进度,对于他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前所未见的挑战,我想在拍摄期间,他们一定经历了很多痛苦和碰撞,这其中的故事,等待我们慢慢发掘。因为前三段讲了同一件事,无论其中后两段如何变着花样拍,新鲜感和紧迫感还是会降低。所幸的是骨子里的一口气是撑住了,直到第四段的大煽情才渐渐消散。最开始,路阳的“士兵”段落,主要环境发生在金刚川此岸的山峦丛林里,在树林里拍戏,路阳应该很熟悉,《绣春刀》的竹林戏份,被很多影迷称道。不过,金刚川边上的林子可大多了,人也多多了,而且这次不是冷兵器,而是枪炮爆炸。路阳可从来没拍过现代战争戏。据说,这一段拍得挺艰难,可能也是返工最多的一段。但总体来说,这一段场面上没啥大毛病,中规中矩,节奏很好。人物上的小亮点其实都出现在这一段。因为是开篇大群像的速写,有很多有趣之处。我们能够看到,当代的青年导演们,从创作意识上先天就没有革命主旋律题材中的人物要“高大全”的概念,甚至产生了漫画式人物的倾向。 copyright dedecms
邓超饰演的步兵连长高福来,一着急就满口江西方言,和下属班长刘浩(李九霄)的对话充满互相吐槽,有如对口相声;另一对相声搭档是吴京与张译,一个装傻充愣、虚张声势,一个畏畏缩缩、闷头蔫坏,分明是相声里的经典搭配。李九霄饰演的刘浩与邱天饰演的女通讯兵,是片中唯一出现的爱情元素。那种相互暗恋的小美好,在恍然发觉的几分钟后就被突如其来的死亡打断。虽然只有寥寥几句台词,一点若有若无的情愫,却显得分外动人。
本文来自织梦
第一段,确定了主体情节都的走向,片中主要人物的情况都通过李九霄的眼睛做了或远或近的描述。从第二段“对手”开始,分不同层面讲述故事中的小悬念:屡次来侵扰、轰炸的飞机上是谁?每次攻击、每次死亡的前后,其他的人都在做什么想什么?也是从第二段开始,创作者试图在情感的天平上增加砝码。“对手”一段,主人公是美军飞行员希尔,说实话,这个人物的塑造并不成功,相当单薄和狭隘。在僚机的年轻飞行员被击落后,他从一个成熟老练的飞行员突然变成了失去理性的偏执狂形象,为了与高炮班较劲,他甚至可以违背军令,最后成为了西部牛仔般舍生忘死的独行侠,在合理性上非常欠缺。从而也导致了整个剧情有所松动,——浮桥在半天内遭遇的四次轰炸,多名主线人物的死亡,似乎有半数都是希尔的个人行为造成的偶然结果,这也让各位英雄人物的牺牲产生了些许无谓和无稽。第三段“高炮班”是全片的演技高光,也是情感的重心,主要来自网上一片称赞的张译老师。《金刚川》话说是全明星卡司、影帝组合之类,其实真正称得上“演技派”算算也只有张译一个。李九霄、魏晨顶多能算是青年个性派演员,邓超一直以来是看上去很努力,却总是触不到角色灵魂的技术流。尤其“战狼”吴京,,似乎拿到影史第一的票房之后,就开始误会自己是个表演艺术家了,屡屡在文戏上热衷“飙戏”,又次次一副故作漫不经心的腔调。据说本次他给自己加了不少戏,但通篇的表演中他是最浮夸也最过火的一个。
dedecms.com
“高炮班”的后半段,基本就是张译一个人的独角戏。在高炮班战士全部牺牲之后,只剩一只手一条腿的班长张飞控制炮台,和飞机单挑的场面,大概是有史以来中国战争电影里最“神剧”的画面之一。且不说一个断臂断腿的人如何能操控需要六七个人协力运转的高射炮台,单是在只有数发炮弹的情况下,打中黑夜中飞行的轰炸机已然是“神迹”般的操作,更何况在特写慢镜头中我们还发现,该炮弹直接打中飞行员面前的挡风玻璃,并命中了飞行员希尔本人。现在回想起来当然是无尽的问号,但在观影中,张译在这一段表演中奉献了堪称澎湃的激情迸发,让人完全忽略了场面的荒唐。据说这一场景中,连续通宵作战的张译几乎吼到缺氧晕厥。 本文来自织梦
可以说,第三段中张译的演出,强行地把整部影片开始下坠的气势拔高了一截,甚至弥合了影片风格走向夸张和荒谬的断裂感。以至于直到第四部分,更加“纪念碑”式、突破常理的强行煽情画面出现时,观众们暂时忘记了发出“这也能行?”的质疑。第四部分实际上是影片的重心,也是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的原因所在,当然,也是所有主旋律电影的表达重点。看电影时,观影经验丰富的观众常常会有一种直觉,到了某个阶段,我们心底会隐隐发出一个声音:“它来了,它要来了”,然后不出意料地,某些场景真的出现了。《金刚川》也是如此,终于我们发现,木板木桩搭成的桥被完全炸毁了,而一座完全由人的血肉之躯搭建的“桥”诞生了!那是一群伤痕累累的人,用他们的肩膀,让上万主力部队通过,直达决战的彼岸。勇敢、无畏、牺牲、伟大、英雄、壮阔,等等词汇都是为这一幕所创造的,而且,这是只有中国人民才能创造的。到此,《金刚川》的任务圆满达成。这部两个月超速完成的电影,最终成了某种标签,成了一种力量的象征。人类的肩膀能不能承受上万人的重量,我不得而知。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和特殊时期,我们能创造出一些很有趣的电影。《金刚川》的有趣在于,近十几年的主旋律电影在和商业元素对撞和融合时,总会出现某些不伦不类的状况,仿佛迟暮老人穿上了新款潮服,举手投足间总有些说不出的别扭。有些影片中也夹杂了创作者个人的私货,说不清楚究竟是赞颂还是批判。但《金刚川》显然没有这种负担,或许是紧迫的周期让其无法思及这种负担。总之,《金刚川》非常纯粹,它既是特别纯粹的商业类型片,有时类型化到了近乎B级片的地步;同时,它依然是一部非常纯粹的主旋律影片,不瞻前顾后、也不心思复杂,大张旗鼓地把情怀尽力倾吐,满足时代需求。(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copyright dedecms
内容来自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公众号文章推荐新规下,为了不错过更多好文,请将「毒药」设为“星标”。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织梦好,好织梦
copyright dedecms
内容来自dedecms
内容来自dedecms
copyright dedecms
本文来自织梦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528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