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两只脚都站在影视行业里的从业者,这样的电影让人反思,在一个经典IP改编权千金难求的时代里,这种片子的策划是如何说服亦舒的,以及拿到了资金的制作方是怎么花钱的,他们在拍片子的时候是否进行了思考,整个剧组有多少人读过原著小说,演员们如何说服自己顺义郊区的别墅就是布达佩斯?这部电影开玩笑似的改编和制作让我很气愤,气愤资源被浪费,IP被糟蹋,观众被戏弄。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忍不住掏出手机查了一下这位导演,吃惊的发现是一位女性导演。一位女性导演能把亦舒和喜宝理解成这个样子,我在气愤中还感到了不解。我小时候读亦舒,心灵受到强烈的共鸣和震颤。亦舒很准确的抓住了女性在情感探索与自我发现中的挣扎和矛盾,这种矛盾会伴随着一个女人从少女到成年。我非常认同女人是比男人在情感上复杂得多的生物,单拿“虚荣”这一点来说,女人都是虚荣的,女性的虚荣能变成嫉妒、自卑、骄傲、疯狂、世界大战,但是男性的虚荣只会变成拳头。亦舒笔下的喜宝是非常多元的,她因贫穷而虚荣,,因年轻而天真,因聪慧而狡猾,因美丽而疯狂。她要爱,要钱,要自尊,要认可,她也许本可以靠自己得到这一切,然而她走了一条捷径把自己害死了。这是一个复杂而悲剧的故事,但读亦舒的年轻女孩却能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一些经验或者教训,这便是亦舒被叫做“师太”的缘由。那时候我记得有朋友把自己的QQ签名改成那句著名的“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很多钱也是好的。”而我从书中得到的最大教育是,要获得一张名校文凭。然而电影把原著中所有精彩的部分都剔除了,所有能够让人们看完电影后琢磨一下的部分全都放弃。把故事简化成忘年交的真爱,女孩要靠自己在北京的金融CBD吃盒饭打工,那些不义之财最后都要高尚的放弃,导演真的相信这种简单到真空的价值观现在还有人为之买单吗?除了那些在男性题材电影里镶边的“一定要加入一些爱情元素”的女性角色,如今中国银幕上的女人只有两个年龄,两种形态。一种是白瘦幼的喜宝和勖聪慧,她们年轻貌美,要么极贫穷想办法获得爱情和金钱,要么极富有想办法摆脱金钱获得爱情,她们是林湘,顾里,是《吹哨人》里的汤唯,是小妞电影里的白百合;一种是面临新家庭原生家庭新事业旧事业全部压力的中年女人,欲望得不到满足,困在生活中得不到幸福,她们是《春潮》里的郝蕾,是《天长地久》里的咏梅,是《送我上青云》里的姚晨。后者起码比前者复杂,但前者往往吸引更多关注和票房,后者只能在文艺片独立电影里拿影后。在中国银幕上,我们太少看到女性职业人,或是脱离了“女友”“妻子”“母亲”身份之外的女性角色。打开豆瓣华语片按热度排序的首页,截图中15部影片,一个男性角色作为海报中心的有10部,还有两部一群男性角色在宣传海报上的。他们是拯救世界的少年,赛车手,中国机长,救火英雄,是庇佑全家的爸爸,是找寻亲情关系的儿子,是探秘教育本质的父亲,甚至是和外星人交涉的农民。渴望更多真实,复杂,精彩的女性角色,是全世界大银幕的呼唤。好莱坞在疯狂开发和挖掘女性超级英雄,或许矫枉过正,但影院里会为惊奇队长和神奇女侠证明了这种需求。韩国去年的超级话题之作《82年生的金智英》请来大咖孔刘做配,探讨女性在家庭生活中身份与自我的异化,这部影片在国内被广泛讨论,说明这个议题能跨域文化引起强烈的共鸣。同样由知名IP改编的《小妇人》,描绘了四个不同的女性角色,一个女人追求家庭和追求事业是否有优越和贵贱之分,爱情是否是一个女性生活的必须,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对同伴的怜爱、嫉妒、共情,都是坚实而普世的话题。我在美国看这部片的时候,影院里有好几位妈妈带着女儿来看,外婆年纪的阿姨结伴来观看,她们在观影过程中真挚的大笑和哭泣,是影像射穿了生活。《喜宝》的文学价值诚然不如《小妇人》,但这样的电影出现,是对银幕内外女性形象的一种侮辱。一个女人把自己的样貌和才识当成资源是多么深刻而能引起共鸣的议题,但是影片把它简化成真爱,然后觉醒奋斗,是货真价实的把有血有肉的人变成脱离现实的纸片人设。最近正在热播的综艺《演员请就位》中出现了奇怪的现象,温峥嵘、霓虹洁、胡杏儿,甚至年轻的辣目洋子业务水平极强,却都在节目中谈及稀少的职业机会。而杨志刚带着戏谑的参赛态度,程式化的业务水平,也能戏约不断,得到市场的认可。探究根源,一部分原因也是在供给方没有提供那么多优秀的女性角色给优秀的女性演员。她们无从演绎,也就无法出头。中国的银幕上需要我们自己的《永不妥协》,30岁的单亲妈妈可以单枪匹马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讨回公道;需要我们自己的《隐藏人物》,聪明的理工女可以上天;需要我们自己的《爱在》三部曲,女性在爱情中是势均力敌甚至更能掌握节奏的一方。
dedecms.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528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