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挖毁唐代古墓,太可惜!

移动版  2020-10-26 18:05  来 源:网络整理  字号:


文 | 熊志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0月20日,甘肃省天水市一施工工地疑似挖毁唐代古墓一事引发网友关注。目前,甘肃省公安厅和甘肃省文物局已将该案件列为省级重点督办案件,将督促天水市依法办案、依法处理。


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在当地高速公路施工现场发现的这座墓葬,墙壁上有色彩鲜明的人物壁画,墓室内的文字还可以看到“乾符四年”的字样。然而,如此极具研究价值的古墓,却因为施工而遭遇了严重的破损,“主体结构已被毁”。

copyright dedecms


根据最新的通报,施工人员在发现古墓后,汇报给了现场负责人,现场负责人又汇报给项目技术员,三人在没有报告文物行政部门的情况下,就擅作主张将该墓葬损毁。


不难发现,这是一次典型的人为破坏事件。因为《文物保护法》规定,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造成严重后果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目前三位责任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但由于文物的年代已久,追责再严,造成的破坏已经不可逆了,这无疑意味着巨大的损失。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事实上,类似历史文物因为施工而遭遇破坏的情况,已多次出现。随着城市大拆大建,尤其是地铁等地下空间施工的情况增多,挖到文物的概率不断增加。为了避免施工造成损毁,文物保护层面有着严格的上报机制,以及对应的惩罚措施。

图为几块墓砖堆在现场。魏建军 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比如《文物保护法》提到,在进行建设工程或者在农业生产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文物,应当保护现场,立即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如果是重要文物,还得立即上报给国务院的文物行政部门。在文物部门给出处理意见前,施工方是无权处理的。

在本次事件中,当地文物保护部门提到,施工人员上报的是一个“坟”,而非“墓”。加上文物资料显示,该地没有文物,因此施工人员的判断失误,导致其作出了错误的决策。

但这一破坏起因,所指向的远远不仅是“施工人员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的问题,本质上它还是文物保护机制没有理顺的缩影。
copyright dedecms
比如,我们可以追问下,在施工人员上报之后,有没有相应的复核流程,还是按照施工人员的单方面说法,就采取下一步的行动?如果说施工人员不懂法律,不懂文物鉴定,那么现场负责人和项目技术员,为何也都没有察觉该墓葬的保护价值?

图为工地已停工。李亚龙 摄
本文来自织梦
其实从网上的视频看,不管是壁画的色彩图案,,还是文字记载的年份,都很容易判断,它不是普通的坟墓。更何况施工人员在开挖前,还“进行了相关培训”。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更加谨慎,按照规定耐心地层层上报,这一文物大概率能得到完整的保全。

要指出的是,为了追求施工速度,在文物保护上削减力度,所带来的破坏,不仅意味着有研究价值的史料从历史上彻底消失,更意味着,我们和历史又失去了一根连接的线索。
copyright dedecms

不管怎么说,文物保护不仅是一件关乎历史的事,它还关乎当下和未来。正因如此,那些寸土寸金的大城市,也会为各类历史博物馆保留一方土地,让现代人可以通过文物史料,穿透并感知历史,实现文化的传承。

因此这次的损毁事件,理应成为举一反三的深刻教训。在文物保护问题上,必须拿出更大的力度,更专业的水准,绝不能让那些珍贵的史料,湮没在推土机下。

织梦好,好织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文字:熊志 内容来自dedecms
图片:沸点视频、中新网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编辑:张永群 邢妍妍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529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