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跟聊了《金刚川》,确实,这部正在上映的电影是近十年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片中非常值得一看的。
本文来自织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内容来自dedecms
内容来自dedecms
就像昨天说的,它的优点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放弃了常规的宏大叙事,用见微知著的电影化构思,着眼于一场战斗、一座桥,管中窥豹式地为我们呈现了抗美援朝的真实战场。
本文来自织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copyright dedecms
这场仗里,先进的武器都属于对手,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炮弹都得数着数。但最终,战争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武器敌不过勇气、强权敌不过正义。
织梦好,好织梦
内容来自dedecms
在沉甸甸的正义背后,是197653个张飞(张译饰)、关磊(吴京饰)和刘浩(李九霄饰)的血肉之躯。 内容来自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是的,在70年前那场持续了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197653位抗美援朝烈士,用生命捍卫了家国民族的尊严。 本文来自织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而金刚川惨烈一战,也仅仅是70年前134起重要的战役和战斗中的一场。也就是说,《金刚川》里呈现的残酷和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至少发生过134次。在战争题材的电影与历史真实之间,后者的厚度与惨烈经常会比艺术加工更甚。《金刚川》带我们走进那段历史,而当我们想要真正看清历史的全貌,或许,还需要从故事的艺术真实中抽身,转向纪录片中的历史真实。恰好,昨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纪录片《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也选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起映了。真实影像的生命力比70年更长
copyright dedecms
与《金刚川》管中窥豹式的讲述不同,《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用真实的纪录影像带我们回到战争前夜,细数战争的来龙去脉。这部纪录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片库,在晃动的手持镜头中,我们走进了一个纪录片胶片库房。关于70年前的那场战争,一卷卷战时新闻胶片,静静地躺在胶片箱里等待着被重新唤醒。在张涵予略带沙哑的讲述中,我们走进了70年前的那段历史。从这些宝贵的第一手新闻胶片素材中,历史一点点拂去尘埃,露出本来的样貌。1950年,,新中国成立即将一周年。美国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出兵干涉朝鲜内政,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脑金日成向毛泽东写信求援,言辞恳切,希望中国派兵支援朝鲜。一面是百废待兴的的国内现实,一面是美军恃强干涉邻国内政、觊觎我国东北的国际环境。在反复斟酌、深思熟虑、认真准备之后,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也是为了维护国际正义,我们出兵援朝。影片为我们理清了抗美援朝的来龙去脉,科普了“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在那些珍贵的历史影像中,影片还原了当年内忧外困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毅然出兵,这个决定,不仅让新中国在全世界立稳脚跟,更让试图在战后充当世界警察的美军出师不利、狼狈而归。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为《金刚川》等其他同期上映的抗美援朝影片提供了丰富详实的历史背景。如果说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线,那么对真实影像的挖掘和发现,则决定着一部纪录片在同类题材中的新鲜感和价值度。在这部《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中,许多首次独家披露的真实影像,展现了中美朝韩四国珍贵的战场纪实画面,以珍贵的战时影像解密了70年前的立国之战。
70年前,电视尚未普及,我们获知新闻的途径除了报纸、无线电以外,还有一样,那就是电影新闻片。这种新闻片长度很短,往往在三到十五分钟之间,由摄影师用手持胶片电影摄像机拍摄,一般会在电影故事片放映前后进行播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电影新闻片就像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条条电视新闻。但是由于当年人才和设备短缺,一辑一辑的普通电影新闻片拍摄和运输保存的难度都很大,更不用说是战地新闻了。但是在这个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不少当年保存下来的珍贵战地新闻特辑。就像是70年前在影院里看着这些战地新闻特辑的观众一样,今天,我们也在对这些影像的观摩中,回到了70年前的战场。有趣的是,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把当年的战地新闻特辑当成一个个新闻素材来呈现。它打破了新闻真实与记忆真实之间的壁垒,深入到当年的拍摄者中,让原本新闻特辑中的摄影师、录音师现身,完成了这些人从拍摄者到受访者的转换。这些人既是拍摄者、记录者,也是亲历者、参与者,没有人能在战争中独善其身。在这些亲历者的讲述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更看到了一个个新闻工作者眼中的战争。1950 年第一批赴朝摄影师合影 图片来源:中央新影集团他们有人在拍摄中牺牲,紧接着,新的人迅速接过了摄影机。片中首次披露的一段新闻素材中,摄影师在当年的战役中牺牲,几乎是立刻,替补摄影师扛起了摄影机。在炮火中,那卷珍贵的胶片被保存下来。而当年新闻片开头的字幕里,摄影师的名字早早地被加上了黑框。他牺牲了,但他用生命拍摄的影像留了下来。当年十几二十岁的毛头小伙子们,如今都已耄耋之年。记者问其中一位摄影师,“你现在还会回想起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的事情吗?”老人愣神很久,他说:“我不敢想,我活下来了,我不敢回想。”没有人刻意追问战争的惨烈,但是寥寥几句,死里逃生、以身许国、壮志不悔……电影人薪火相传,在光影中完成历史接力
内容来自dedecms
在整个纪录片中,时间轴串起了五次重要的战役,每一场战役的描述,都极尽克制。在对第一场战役的描述中,“夜间白刃战”寥寥几个字,没有任何渲染,战争的痛感就已经让人不寒而栗。而在这些战役中,散落着许多我们熟悉的名字: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这些英雄的中华儿女,用他们的身躯将战火阻挡在三八线之外。这些英雄儿女的故事,被拍成电影,留在一代代国人的记忆里。电影,让这些英雄的魅力永远闪耀着光辉。很妙的是,在这部纪录片里,《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上甘岭》等故事片的片段又再次成为了讲述英雄人物的影像素材。在这些讲述里,我们听到张涵予的嗓音变得有些颤抖,他没有煽情,甚至没有一句多余的渲染,我们的心却已经在他颤抖的嗓音中感受到了历史的震颤。从70年前,到70年后。从当年的战地新闻片,到英雄故事片,再到如今的历史纪录片。一代代中国电影人薪火相传,用光影讲述着中国人的不屈战斗。《打击侵略者》中,邱少云为了不暴露我军的埋伏位置,一动不动、一声没出,活活被B26燃烧弹烧死。《上甘岭》中,黄继光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当这些影像在本片中出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有意避开了渲染与煽情,非常克制简洁地呈现了一次次战役的艰辛,一个个生命的消逝。情绪克制是纪录片影像客观的前提。也恰是在这种克制中,这部电影有了更强大的信息包容度。它讲松骨峰战役,打到只剩七个中国士兵,却还是死死守住了阵地。讲战士们夜晚急行军,疲惫不堪的时候,营长一句“不要忘了我们是从鸭绿江对面来的,对面就是祖国”立刻就能让90公里夜行军的疲惫一扫而空。又讲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曹玉海主动要求参加抗美援朝、重回老部队……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连缀在战争的主线上。
中国电影人集结,以光影致敬英雄精神 织梦好,好织梦
在这部纪录片简洁的勾勒中,一个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跃然眼前,我们甚至从中看到了很多战争故事片的影子。或者,我们可以说,对于故事片来说,纪录电影的力量就在于提供故事生长的枝干。在这些真实的历史里,创作者找到了故事的缝隙。或许,从来不是纪录片需要寻找它的观众,而是我们,永远都需要纪录片来帮我们记住一段段历史,留存一个属于我们共同的家国记忆。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节点上,中国电影人以故事影片《金刚川》、纪录影片《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动画影片《最可爱的人》、故事影片《英雄连》,一同组成“抗美援朝系列电影”,完成一次电影人的集体致敬。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去致敬这些70年前参战的老兵,我想,曹玉海留给他爱人的那张字条在70年前就留下了回答。这位参加了解放战争又主动加入抗美援朝志愿军队伍的老兵说:“我不是不需要幸福,我不是天生愿意打仗,可是敌人要剥夺我们的幸福,我不能有别的选择。”正是有70年前的曹玉海们,才有我们今天说出“美帝何敢?”的底气。生于和平年代,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在人类历史上,和平,是比钻石更珍贵的东西。而这和平背后,是千千万万人,在我们目力不及的远方,为我们抵挡所有的枪炮风雨。有时候,我们真的会忘记和平的可贵。幸而,有光影带我们回到70年前的战场,在那里,英雄正当壮年、豪情可当刀枪。那些年轻的少年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今天的钢铁长城。历史从来不曾忘记,擦去影像的尘埃,那些抗美援朝的战士们,他们不是冰冷的名字,他们的故事流动在银幕的光影里,永远鲜活在我们共同的国族记忆里。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529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