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学院版画联盟第四届双年展”在云南省昆明市博物馆拉开帷幕。本届展览囊括了来自20余个国家的艺术家创作的300余件版画精品力作,呈现出近年来全球版画发展的新趋势、新局面,以及在艺术观念、形式语言、表现手法和媒介材料等方面取得的最新创作实践与学术探索成果。
内容来自dedecms
谈及当下全球版画的发展面貌,其定义似乎已经超越了它作为一个画种的边界。随着近年来艺术思维的不断拓展、艺术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版画与其他画种的相互影响尤其是与数字艺术的结合,版画艺术已然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样态。正因如此,版画艺术的深化及与当代文化的融合,成为国际学术界与艺术家共同思考的课题。 内容来自dedecms
本届展览主题为“明日的版画”,旨在探讨版画艺术的未来面貌与可能。何为“明日的版画”?也许我们能透过今日的版画去寻求答案。今日的版画不同于昨日,仅仅从媒介层面来看,正是一次次的探索与革新不断延展并丰富着它的定义。如丝网版画技术最初只是被应用于商业领域的广告招贴和工业领域的花布印刷等,彼时的版画创作以木刻为主流,铜版画和石版画的创作者非常稀少。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版画家李桦的倡导下,全国铜版、石版、丝网版画展应运而生,“三版展”的创办带动了大量艺术家投身“三版”创作,从而培养了一批当今中国版画创作的中坚力量。再如,在电脑还未进入中国之前,,国内并不存在“数字版画”这一概念。在西方,计算机技术被应用于版画创作也是较晚的事。而到了今天,数字版画已然能够在我国国家级美术展览中崭露头角,本次展览中亦不乏艺术家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新探索的案例。
可见,版画作为一种与印刷技术密不可分的艺术形式,其创作方式与艺术面貌是随着印刷技术的改变和进步而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不断更迭的媒介技术大大拓展了版画家们的表现手段和表达空间,催生出更加多元、丰富的版画作品;另一方面,新技术也不可避免地切割着固有的版画空间和舞台。因此,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寻平衡点,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本届展览管窥当代版画创作,可以看到众多作品在视角、媒介、技法等方面体现出当下全球艺术家的共同思考和表达。在新技术环境下,中国版画界更是涌现出一批有传承、有深度、有品质的创作。这些版画家在艺术技法上历经多年锤炼,从本质上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及时代性,并在创作实践中注重自我情感和艺术精神的抒发与表达。如孔亮的《秋水长风》以精湛的铜版画技法创造出具有东方水墨意蕴的美学图式;郭浩的《镜像》充分利用数字版画的媒介优势,营造出极富律动感的视觉之境……众多佳作代表着当代中国版画的学术高度,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转型的路径上留下了探索的足迹。
同时,展览中有许多作品呈现出媒介材料、形式语言的崭新面貌和创新思路,这些新材料、新技法的运用,终究还是赖于新观念、新视角的支撑。如特邀艺术家约瑟夫·舍尔在创作以仙人掌植物为表现对象的版画作品《摩天柱》时,首先运用激光雕刻机在不同的木材上进行尝试,经过反复印刷试验,找到能够呈现最优图像效果的木材和对应的雕刻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舍尔在创作完成后,会使用高清扫描仪制作出几千张分辨率高达8K的图像,最后将这些图像编辑成视频,以不同媒介展示版画作品。创作者在利用新兴媒介技术表达艺术观念的同时,也拓展了版画艺术的边界。
织梦好,好织梦
综上所述,当再次面对“明日的版画”这一议题时,我们需要去思考:未来的版画创作如何去适应并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作为版画艺术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应当怎样去努力?我想,问题的答案不会是单一的。反观此次展览,众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探讨了在环境变化、文化交融、科技发展等语境下版画家们要承担起的历史使命与责任。透过这些新视角、新思维与新观念,我们似乎隐约触摸到了版画的未来,而那些在交流碰撞中激发出的创新火花,或许才是版画艺术永恒的魅力和不息的精神内核。
(作者:王华祥,系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版画研究院院长、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