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文化艺术事业指明了方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贵州人民特别是那些山里的乡亲们,他们的淳朴、善良、宽厚,他们那种骨子里的倔强,山一样坚韧不拔的性格,就如同山野的树,夹缝里的草,风雨中的山歌,无数次震撼着我。我从事戏剧创作20多年,与其说是我在坚持创作,不如说是贵州人民、贵州故事一直牵引我,吸引我秉笔而抒,讲述他们的历史与今天,奋斗与梦想,,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是家乡贵州成就了我的创作,使我在他们的故事里实现艺术追求。我始终认为,只要将艺术目光永远对准人,人的命运史、人的奋斗史、人的心灵史,就能引起大众的共鸣。
dedecms.com
这几年,我创作的黔剧《天渠》《腊梅迎香》,京剧《锦绣女儿》,话剧《出山!》,这些剧目获得“文华大奖”提名剧目、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百年百部”“脱贫攻坚”主题全国优秀剧目展演等全国专业奖项,其主角无一不是这片厚土上“生长”出来的人和故事。黄大发,时代楷模、贵州遵义市团结村原党支部书记,用了36年,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带着全村人打通了一条横跨三个村、9000多米的“生命渠”;邓迎香,贵州罗甸县麻怀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用13年贯通一座山,开出一条致富路,古代的“愚公移山”或许只是传说,在现实中,贵州人民用奋斗创造了人间奇迹;苗家绣娘,用一根根刺绣银针改变命运;还有那些永远倒在扶贫路上的干部……这些人物艺术形象各异,性格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自强改变命运,奋斗创造奇迹。他们,一次一次点燃了我的创作激情。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我想,所谓艺术创作的独特,是视角的独特、开掘的独特,从人性之光、人情之美的视角出发,勾勒出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比如《天渠》中的黄大发,不仅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老父亲;《腊梅迎香》没有写邓迎香开山修路的过程,而是另辟蹊径,写一个女人的成长——从爱一个人,到爱很多人,从怨一座山,到打通一座山;京剧《锦绣女儿》不是讲阿彩如何成功,而是塑造了一个经历失败再次站起来的大山深处的女性形象。
内容来自dedecms
首先,深入生活是一堂必修课。我每创作一部作品,一定要进行采访、蹲点、调研,去倾听,去观察,去感受,和他们一起聊天,一起唱歌,一起流泪。这是我创作的习惯,更是创作规律。它更感性、更立体、更有温度,在交流过程中,才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是那样真切,奋斗是那样热血,幸福是那样由衷。我和创作团队3次深入团结村,3上悬崖,历时两年创作《天渠》;3次深入麻怀村,历时3年创作《腊梅迎香》。走下去,蹲下来,会获得意想不到的、鲜活的故事。只有深入人民群众,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领悟人民心声,文艺创作才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其次,将“爱”倾注于这方厚土的山水人,真正用心用情创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像黄大发、邓迎香这样身边的平凡英雄,是在贵州这片热土上“长”出来的,可敬,可佩,可亲,可感,可爱,在创作过程中,用心去体味,用情于笔端,将这份情感转化为艺术创造力。
第三,我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大量呈现了贵州山水之美、人情之美的诗意场景,捕捉现实题材中的诗意瞬间,实现诗意诗情的表达。这个“诗意诗情”,是指用独特的艺术眼光洞察生活,抒写平凡者不平凡的人性之光。 本文来自织梦
目前,在我已经创作和正在创作的剧目中,黔剧《无字丰碑》是以中共贵州省地下党的重要创始人、中共贵州省工委第一任书记林青为原型,首次以贵州地方戏黔剧艺术样式反映贵州隐蔽战线惊心动魄的谍战斗争;京剧《望星空》(暂名)则以“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为原型,讲述南仁东生命的最后22年里,在贵州大山深处呕心沥血,构筑国之重器的故事。 本文来自织梦
踏入新征程,我们要更好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在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新“黄金十年”中,我将更加关注和倾情于这片厚土上的人民,以扎根人民的创作宗旨,守正创新的创作态度,坚定的文化自信,以文化人的责任担当,让带着地域文化特征的贵州故事,更好地展现中国精神。
内容来自dedecms
(作者系中共二十大代表、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省戏剧创作中心)副院长) 内容来自dedecms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559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