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笔下的元宵节

移动版  2023-02-03 10:12  来 源:网络整理  字号:

原标题:汪曾祺笔下的元宵节

汪曾祺笔下的元宵节

本文来自织梦

  春节美景·红灯照得满堂红 丰子恺

内容来自dedecms

   有人给汪曾祺先生贴标签,说他是乡土作家,他不乐意接受;又有人说他是风俗画作家,他就很开心,并坦承好像是有这么回事。他说自己爱看风俗画,也爱看讲风俗的书,并说:“我对风俗有兴趣,是因为觉得它很美。……风俗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在他笔下,各种风俗浓得化不开。有时候感觉他不是在写小说、写人,而是在写风俗(比如《三姊妹出嫁》)。那些旧时代的市井风情、七行八作的日常等,都从他的文字中走出,带着传统农耕时代的气息,缓慢、悠远、细微……仿佛那支被时代落下的熟稔老歌,让人甜蜜又伤感。“礼失求诸野”,随着现代化大潮的到来,有些行业、有些习俗,“野”也无迹可寻,只能求诸文字世界了。这也是汪曾祺的意义吧。

copyright dedecms

   在汪曾祺看来,风俗主要指仪式和节日。元宵节作为中国人很重要的民俗节日,也是农历新年的续章,出现在他不同时期的各色作品中,也就自然而然的了。更何况他出生在1920年3月5日,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元宵节。有这样的由头,他似乎就更乐于借此抒发感兴、寄意传情了。 织梦好,好织梦

   《故乡的元宵》一文写于1993年2月12日,元宵节刚过去五六天。他在文中回忆:故乡的元宵白日静静的,偶或年头有送麒麟的——他对送麒麟的唱的歌印象很深:“格炸炸,格炸炸,麒麟送子到你家……”,巷子口有吹糖人的、捏面人的,或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天快过去了。继而又笔锋一转:“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接着写灯——这也是文章的重头戏:“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玻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又写上街去看走马灯——各家的走马灯;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小小孩提的是西瓜灯、虾蟆灯、鱼灯……又写了外地所没有的习俗:看围屏;写天上有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内容来自dedecms

   结尾是这样:“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本文来自织梦

   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像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一样,汪先生也很会结尾。 织梦好,好织梦

   在自传体散文《我的父亲》中,他写父亲手很巧,总是活得很有兴致,会做各种玩意。“元宵节他用通草为瓣,用画牡丹的西洋红染出深浅,做成一盏荷花灯,点了蜡烛,比真花还美。他用蝉翼笺染成浅绿,以铁丝为骨,做了一盏纺织娘灯,下安细竹棍。我和姐姐提了,举着这两盏灯上街,到邻居家串门,好多人围着看。”多么丰富、多么令人怀想的童年啊!汪曾祺曾动情地说:“我的童年是很美的。”

dedecms.com

   读汪文,看他小时候无拘无束地东逛西看,那种宽松的家庭和教育环境,令人感叹。之所以成为后来的汪曾祺,与小时候的经验是分不开的。若没有年少时的耽于此,没有多年的浸润、耳濡目染,哪能有后来这些鲜活的文字!

dedecms.com

   他的这些本事“藏”在身上,时不时在不同体裁的作品中“露一手”。仅举与元宵节有关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他写戴车匠:秋天给孩子们作陀螺,作空钟。夏天,作水枪。春天,竹蜻蜓。“过年糊兔儿灯,我们去买轱辘。戴车匠看着一个一个兔儿灯从街上牵过去,在结了一点冰的街上,在此起彼歇锣鼓声中,爆竹硝黄气味,影影沉沉纸灯柔光中。……”(《戴车匠》1947年) 织梦好,好织梦

   《故里杂记·李三》(1981年):李三是庙祝,平时没啥事,“过年的时候,把两个‘灯对子’找出来,挂在庙门两边。灯对子是长方形的纸灯,里边是木条钉成的框子,外糊白纸,上书大字,一边是‘风调雨顺’,一边是‘国泰民安’。灯对子里有横隔,可以点蜡烛。从正月初一,一直点到灯节。这半个多月,土地祠门前明晃晃的,很有点节日气氛。”

织梦好,好织梦

   小说《珠子灯》(1981年)的开头: dedecms.com

   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几个女用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 本文来自织梦

   一堂灯一般是六盏。四盏较小,大都是染成红色或白色,而且画了红花的羊角琉璃泡子。一盏是麒麟送子:一个染色的琉璃角片扎成的娃娃骑在一匹麒麟上。还有一盏是珠子灯:绿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的很大的宫灯。灯体是八扇玻璃,漆着红色的各体寿字,其余部分都是珠子,顶盖上伸出八个珠子的凤头,凤嘴里衔着珠子的小幡,下缀珠子的流苏。这盏灯的分量相当的重,送来的时候,得两个人用一根扁担抬着。这是一盏主灯,挂在房间的正中。旁边是麒麟送子,琉璃泡子挂在四角。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到了“灯节”的晚上,这些灯里就插上了红蜡烛,点亮了。从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接连点几个晚上。平常这些灯是不点的。 本文来自织梦

   屋里点了灯,气氛就很不一样了。这些灯都不怎么亮(点灯的目的原不是为了照明),但很柔和。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元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暧昧的希望。 copyright dedecms

   这样的开头,知识、趣味、氛围、伏线都有了。又岂是等闲之笔? dedecms.com

   汪曾祺也屡屡借生日、借元宵节抒怀。六十岁生日,他写过一首诗: 织梦好,好织梦

  冻云欲湿上元灯, dedecms.com

  漠漠春阴柳未青。

dedecms.com

  行过玉渊潭畔路,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去年残叶太分明。

dedecms.com

   七十岁生日,也写过诗——《七十书怀出律不改》 dedecms.com

  悠悠七十犹耽酒,

copyright dedecms

  唯觉登山步履迟。

本文来自织梦

  书画萧萧余宿墨, 本文来自织梦

  文章淡淡忆儿时。

织梦好,好织梦

  也写书评也作序,

dedecms.com

  不开风气不为师。

本文来自织梦

  假我十年闲粥饭,

dedecms.com

  未知留得几囊诗。

织梦好,好织梦

   从两首诗中不难读出,时隔十年,时代、处境都变了,心境也不一样了。

copyright dedecms

   在《七十书怀》中,他回忆小时候的元宵节:“沾了元宵节的光,我的生日总不会忘记。但是小时候不做生日,到了那天,我总是鼓捣一个很大的,下面安四个轱辘的兔子灯,晚上牵了自制的兔子灯,里面插了蜡烛,在家里厅堂过道里到处跑,有时还要牵到相熟的店铺中去串门。” 内容来自dedecms

   汪曾祺笔下的元宵节很美,很动人,也常让我联想到当下的儿童教育。这些文章,其实都可作为美育的范例。从事教育工作的,为人父母的,都应好好读读汪曾祺。 (作者:段春娟,单位为山东财经大学) dedecms.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581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