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12日电 咏春拳与八卦掌太极拳螳螂拳的“打通关”对决,以“舞”演“武”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徐徐展开画卷,舞者化身青绿山水,婀娜多姿、腰肢款摆令人心醉;垂眸而出、步伐蹁跹、顿挫有力,在“五星出东方”的万千丝线中舞者们一展大汉磅礴气势……近年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的舞剧作品屡屡大热,赢得市场和口碑双赢。
刚刚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完成三天五场演出的舞剧《咏春》是首次来北京,剧组感受到观众的巨大热情。演出票早早售罄,全场几乎座无虚席,每每结束都是掌声雷动,谢幕起码5次以上。该剧以“咏春拳”和“香云纱”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线索,刚柔并济,传统文化在剧中散发着悠长的魅力。 dedecms.com
事实上,以传统文化为表现对象的舞剧一直是中国舞蹈的重要题材。诞生于1979年的经典民族舞剧《丝路花雨》,让敦煌壁画由墙面走向舞台,44年间走遍4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演人次超过500万。甘肃省歌舞剧院副院长安宁认为,《丝路花雨》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作品,很大程度源于其挖掘并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元素;传承延续经典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则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不断创新。
dedecms.com
随着传统文化的热络,相关优秀舞剧也不断涌现。舞剧《醒·狮》中几乎所有舞蹈设计都有文化“出处”,主创把南狮、南拳、蔡李佛拳、大头佛、英歌舞、岭南曲风、广东狮鼓、木鱼说唱等诸多南粤非遗项目作为创作元素,让人一眼阅尽岭南文化;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渔光曲”舞段,将中国古典舞的身韵融于富有上海弄堂生活气息的动作中;舞剧《敦煌》中“飞天”舞段,则把敦煌舞的典型姿态“三道弯”化于芭蕾的开绷直立;舞剧《孔子》中的“采薇”舞段,衣襟飘飘的女子们似弱柳扶风,飘逸裙边如水波涟漪。这些舞蹈片段既有中国舞蹈独特韵味,又将民族审美与时代趣味融于一体,在互联网平台上广泛传播,深受年轻观众喜爱。
在赢得口碑之余,这些舞剧还不断在市场上创造奇迹。日前,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公布的《2022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22演出市场票房收入前十中,舞蹈《只此青绿》和《永不消逝的电波》分列第一和第三。中国舞、民族舞类型的舞剧项目数量占比达到56%,成为最受演出市场欢迎的舞蹈类型。 dedecms.com
对此,剧场业者也感受颇深。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总经理张利说:“大型民族舞剧最受观众欢迎,《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等都是其中的代表。这些作品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新颖别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习惯,售票率可达90%。”在他看来,欣赏舞剧已成为一种潮流,一些年轻观众会穿着传统服饰来看演出,还有观众会专程到多个城市反复看同一部剧。这些观众的复观率很高,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并不断扩大的粉丝群体。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这些在中国热演的舞剧,也在制定境外巡演计划。《孔子》早已登上过美国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和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的舞台。《只此青绿》则将首次出境演出放在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今年8月和9月,港澳同胞将在当地欣赏到这一唯美震撼的中国传统舞蹈诗剧。(记者 应妮) 内容来自dedecms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630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