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江畔唱新歌

移动版  2023-06-18 11:48  来 源:网络整理  字号:

原标题:乌苏里江畔唱新歌

乌苏里江畔唱新歌

本文来自织梦

  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内,村民正在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卖鱼,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鱼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本报记者 刘宇航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乌苏里江畔唱新歌

copyright dedecms

  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赫哲族儿童与长辈共同展示“伊玛堪”。本报记者 刘宇航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乌苏里江畔唱新歌

dedecms.com

  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美丽的街津山景色。本报记者 闫汇芳摄

dedecms.com

乌苏里江畔唱新歌

本文来自织梦

  抚远市黑瞎子岛探秘野熊园里的黑熊。本报记者 闫汇芳摄

copyright dedecms

乌苏里江畔唱新歌

内容来自dedecms

  同江市非遗就业工坊的绣娘在制作鱼皮刺绣《花开富贵》。本报记者 闫汇芳摄 织梦好,好织梦

乌苏里江畔唱新歌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赫哲族村民尤超撒网捕鱼。本报记者 毕玉才摄

本文来自织梦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本文来自织梦

   一首传唱半个多世纪的《乌苏里船歌》,让很多人知道了在我国东北边陲,有一个以猎为生的民族——赫哲族。

copyright dedecms

   六月,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一路向东,来到赫哲族世代居住的三江沃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条大江用亿万年的洪荒之力在这里冲撞出一片广袤和富饶的原野土地。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奔腾不息的三条大江,见证着赫哲族的千年沧桑巨变。赫哲族在历史上是一个智勇而强悍的民族。他们与古代声名显赫的肃慎、黑水靺鞨、女真都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 本文来自织梦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赫哲族的发展越来越好。如今,赫哲族已经形成了“三乡五村”的聚居格局,广泛分布在佳木斯抚远市、同江市,以及双鸭山市饶河县等乡镇。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5354人。 本文来自织梦

   赫哲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在长期的猎生产生活中,创造和保存了享誉世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玛堪”以及鱼皮制作技艺。 dedecms.com

   “伊玛堪”,是赫哲族的生命传唱。它的内容多以赫哲族神话故事和英雄叙事为主,经过了赫哲族劳动人民长期的精心创作和传承。由于历史悠久,它被誉为“赫哲族百科全书”和“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赫哲族生活中离不开“伊玛堪”,当有贵客光临、红白事以及逢年过节时候,总要请老艺人说唱一段。 copyright dedecms

   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对“伊玛堪”的保护、传承也进入了快车道。作为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黑龙江在同江、抚远、饶河等县市,修建了赫哲族博物馆、赫哲族非遗中心、赫哲族民俗村,并在街津口、八岔等民族乡建立了伊玛堪传习所,学员们在这些地方都能方便地学习到“伊玛堪”。 本文来自织梦

   赫哲族是北方少数民族中唯一曾以渔业为主的民族,在长期大江大河的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渔猎文化,也孕育出了极富个性的鱼皮文化。 织梦好,好织梦

   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述:“玄股之国在其北,其为人衣鱼食鸥。”这段话记载了早在上古时期,玄股国的人就已经穿鱼皮,吃水鸟了。

本文来自织梦

   鱼皮服饰是穿在身上的神话,更是赫哲族传承下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品,一门生活的艺术。上衣、套裤、皮靴、皮帽、手套,甚至连睡觉的被褥,赫哲族人都可以用鱼皮来缝制。

内容来自dedecms

   在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我们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尤文凤。已经72岁的她为我们展示了一套刚缝制完成的鱼皮婚礼服,红红的短袍看上去特别喜庆和漂亮:“我年轻时候也穿过这样的衣服,现在挖掘一样是一样,想着能给孩子们留下。” 织梦好,好织梦

   这些年,尤文凤一直坚持不懈地向人们传授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只要有人愿意学,她就特别乐意地倾囊相授,并且不取分毫报酬。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心灵手巧的赫哲族人现在还把鱼皮制作成了画。赫哲族艺人们以鲫鱼或大马哈鱼皮为“画纸”,独具匠心地采取粘贴或镂刻等艺术形式,,绘制凸显渔猎文化特色、赞美新生活的手工艺品,使之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内容来自dedecms

   “下河敬河神,上山拜山神。”这是赫哲族的民间谚语。赫哲族相信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山川树木、鸟兽鱼虫等都有神灵主管。所以,赫哲族对大自然和生态从来都是小心呵护,充满了敬畏。“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因为很少受到人为破坏,在三江流域,我们今天基本还能看到“北大荒”时期一样的原生态自然。

织梦好,好织梦

   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条江犹如三条飘动的玉带,蜿蜒缠绕在丛山密林或沼泽田野间,给这片土地带来绿色和生机。三江口国家湿地公园、街津山国家森林公园、八岔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苏里江国家湿地公园……如今,这些国家级的生态保护区数不胜数,犹如一颗颗翡翠似的绿宝石点缀在三江沃野,护佑着东北边疆。 内容来自dedecms

   抚远,位于祖国陆地的最东端。在赫哲族的神话传说中,这里是赫哲族人古代迁徙路上登岸的第一个地方“伊日嘎”,被称为金色的渔滩。现在,因鱼而生,因渔而兴的抚远,也因生态而发展。 织梦好,好织梦

   著名的黑瞎子岛上,不仅是黑熊的乐园,也是各种鱼和鸟等野生动物的天堂。岛上常年坚持常态化增殖放流,累计放流鱼类超千万尾,并且只放不捞。随着鱼的数量增多,岛上鸟的数量也急剧增加。自2014年岛内开展重点候鸟保护行动以来,鸟类由173种增加到225种。曾经难觅踪迹的东方白鹳、白尾海雕等国家一类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在黑瞎子岛上已随处可见。 本文来自织梦

   为改善黑龙江、乌苏里江的水域生态环境,抚远已经连续三十多年开展鱼类人工繁育放流活动,累计放流四五千万尾以上的大马哈鱼珍贵鱼苗。“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您知道这些都是什么鱼吗?鳌花、鳊花、鲫花、哲罗、法罗、雅罗、胡罗、铜罗、鲤拐子、七星子……这么多的鱼类,也只有在抚远您能搞明白。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良好的生态换来了“船儿满江鱼满舱”。东极鱼市的百余米街道,有着近百家鱼铺。各色江鱼层层排列,鱼贩们叫卖声此起彼伏。有的鱼铺一天甚至卖出上百单鲜鱼,客户遍及“北、上、广”等大城市。抓吉赫哲族村,坐落在乌苏里江边,与俄罗斯一江之隔。现在,村子里许多年轻人不但学会了父辈打鱼的本事,还能通过网络直播捕鱼、销售鱼品,发展成了有百万粉丝的大网红。

copyright dedecms

   “白桦林里人儿笑,笑开了满山红杜鹃。赫哲族人走上幸福路,人民的江山万万年。”在抚远东极广场,望着东升的红日,迎着祖国大地上的第一缕阳光,我们心中再次响起《乌苏里船歌》的动人旋律。(本报记者 赵洪波 闫汇芳 刘宇航)   

本文来自织梦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673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