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育人的价值定位、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向

移动版  2023-06-21 05:47  来 源:网络整理  字号:

在互联网占据信息传播主导地位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伴随互联网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大学生,是当前接触和使用网络最广泛的群体。网络中所传播的信息观点、价值取向和情感倾向,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dedecms.com

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网络育人”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之中,充分彰显了高校网络育人的重要性。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充分用好网络空间,,准确把握网络育人的价值定位、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向,努力提高网络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织梦好,好织梦

聚焦时代所需,明确网络育人的价值定位 本文来自织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推进网络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之举、应行之策。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高校网络育人,就是利用网络技术、网络平台和网络环境,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过程。内容涵盖多个方面,包括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法治意识等。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朝着正确的方向获得全面的发展,成长为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理解网络育人的内涵本质,关键在于正确认识“网络”和“育人”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来自织梦

互联网的出现,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社会形态。我们必须认清信息时代的特征和规律,认识到开展网络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激发网络育人的生机活力,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织梦好,好织梦

对网络育人而言,网络是手段,育人是根本。缺少了“网络”这个工具和手段,很难适应年轻一代的步伐,育人将失去载体和依托;而一旦背离了“育人”这个目的,再好的技术也只是虚有其表,产生不了实际的效果。 dedecms.com

高校网络育人的价值定位,就是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受教育者身心特点和网络传播规律,用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浸润人心,引导青年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内容来自dedecms

紧扣显著特征,探析网络育人的内在机理 本文来自织梦

从教育传播学的视角看,互联网集成了以往所有媒介形式,包含了多种传播形态,具有浸润式育人功能。从古至今,教育媒体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口传媒体、文字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等五个阶段。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只要出现新技术,就会产生新的媒体,进而诞生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互联网广泛应用时,把人类传播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实现了以往所有媒体的功能,囊括了以往全部类型的传播形态。 织梦好,好织梦

在当前互联网主导的传播格局下,高校育人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平等性、开放性、多元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既带来海量的教育资源、高效的互动方式和开放的学习空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能让学生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带来诸多消极的隐患。

copyright dedecms

从群体心理学的视角看,互联网增进了人际之间的互连互通,人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群体的一份子,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其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较独立的个体有很大的不同,应当充分利用群体属性来开展网络育人工作。 copyright dedecms

心理学的研究充分证明,群体的存在,会给置身其中的个体带来很多心理上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兴起,增进了人际之间的协作互补,群体中专业化分工、多元化视角促进了观点的碰撞和智慧的火花,而社交媒体也让群体的协同行动变得更加便捷,使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更强大、更高效。具体到对大学生的影响方面,互联网让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国家的学生的交往沟通变得简单易行,一门慕课、一次直播、一条推文或视频,可以将大量学生聚集在一起,切磋交流、互评互补。 copyright dedecms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易受新思潮的影响,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行为特点呈现出明显的“圈层化”倾向,拥有相同或相似价值观、兴趣爱好的人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自主选择而聚合形成特定风格、价值主张并彼此认同的网络社群。圈层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时常产生碰撞,这既是创新的动力源泉,也是群体性迷失的主要根源。高校网络育人工作需要抓住群体心理的特点和规律,加以合理引导,构建积极向上向善的网络社群文化,涵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健康的人格、广博的学识和理性的精神。

dedecms.com

遵循传播规律,把握网络育人的实践路向 内容来自dedecms

一是坚持“举旗定向”,培养政治过硬的人。举旗定向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应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和网络化载体,通过网上课堂、网络宣讲、网络文章和网络新媒体作品等途径,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融入网络、深入人心,增强网络思政实效,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使教师肩负起播种信念、夯实信仰、塑造灵魂的重任,提升育人感染力,锻造学生过硬的政治品格。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是强化“议题设置”,培养积极健康的人。贴近学生心理需求,主动设置议题,强化正面教育引导,是网络育人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加强校园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矩阵的建设管理,主动抢占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平台,使其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坚固阵地;应提高议题设置的能力和水平,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的原则下,从细微处切入,持续推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网络新闻报道和文化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copyright dedecms

三是突破“信息茧房”,培养学识广博的人。当前,一些社交媒体采用的个性化信息推荐算法,根据用户的喜好“投喂”相似的信息,使个人“信息茧房”现象越来越突出。高校应注重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让学生掌握信息分析、评价、利用的技术和多元化获取信息的渠道,突破圈层认知和算法推荐的局限;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加强经典名著阅读和通识课程学习,培养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得人类普遍认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自觉抵御网络流行文化的不良影响。

dedecms.com

四是克服“群体极化”,培养理性思考的人。群体极化是群体成员中存在的某一种倾向性,通过群体相互影响而使结果得到加强并趋于极端化,从而偏离某种合理性的现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群体极化从现实转向网络。网络是群体极化的温床,社交媒体“圈层化”更加剧了群体极化。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和对话的素养,在讨论问题时保持理性,营造理性、客观、共同参与表达的共识性的网络氛围;应加强校园网络媒体平台内容的监管,坚持客观、平衡、公正的原则,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内容来自dedecms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675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