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感知文化魅力,涵养家国情怀

移动版  2023-06-22 15:47  来 源:网络整理  字号: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织梦好,好织梦

又是一年端午节。咬上一口粽子,口腹欢愉得到满足,过节的仪式感也随之而来。千百年来,这种仪式感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跨越时空、芬芳至今。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一直在民族基因中存续,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copyright dedecms

纪念屈原 “屈平词赋悬日月” 本文来自织梦

一年一度又端阳,汨水悠悠屈子殇。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最为人熟知和接受的,,是纪念屈原。

本文来自织梦

屈原热爱故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爱民如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坚韧执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勇毅无畏,“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人们纪念屈原,除了因为《楚辞》《离骚》等所代表的极高的艺术造诣之外,更是因为他伟大的灵魂和深沉的爱国之情。古往今来,屈原的家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以诗文凭吊屈原的古代文人墨客更是不计其数。

内容来自dedecms

李白在《江上吟》中写道,“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尽忠爱国,虽被放逐,但他的辞赋可与日月争光。张耒也有七言绝句《和端午》云,“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虽然屈原“国亡身殒”,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本文来自织梦

习俗丰富 “五色新丝缠角粽”

copyright dedecms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作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延续至今习俗颇多,透过这些节日风俗,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感悟古人的人文情怀

内容来自dedecms

端午时节,天气炎热、蛇虫出没,百姓多挂菖蒲、佩香囊、饮雄黄酒,以驱“五毒”。《红楼梦》也有“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的描述。这些民俗里,蕴含着古人应对天时、物候的经验智慧和祛病消灾、强身健体的淳朴心愿。 copyright dedecms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十分悲恸,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便划龙舟以纪念之。亦有说法称,老百姓怕鱼吃掉他的身体,用米团投江喂鱼。因此,包粽子、吃粽子也逐渐成为民间缅怀屈原的形式之一。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可见,无论是粽叶的丝丝飘香,还是龙舟的阵阵桨声,都浸透着家国情怀,端午节的习俗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厚重与深刻。 dedecms.com

别开生面 “雷鼓嘈嘈殷碧流”

copyright dedecms

河面上,锣鼓声、击水声不绝于耳;在岸边,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激烈的竞赛、热情的观众、完备的赛事组织,一系列元素的交织将神州大地上举行的各项龙舟赛事推向一个个高潮。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如今,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不仅得到赓续,各式活动也让人们在传承端午文化中涵养爱国情怀。 织梦好,好织梦

北京市文旅局与延庆区共同主办第五届北京端午文化节系列活动,推出龙舟比赛、民俗展览、文化市集、嘉年华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营造浓厚节日氛围。首都博物馆在地下一层纸艺空间举办粽“纸”飘香——纸艺体验亲子活动,共同动手制作精美的纸艺粽子。

copyright dedecms

今年端午节,湖北省各地共开展龙舟赛100余场次、各类端午文化主题活动近3000项。省群众(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围绕端午主题开展群文演出、诵读经典、培训、展览、民俗体验等活动900余场。 内容来自dedecms

如果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那么传统节日就像优秀传统文化结出的花果,孕育了、浓缩着民族的记忆和情感。当传统节日被赋予了人文情怀,便如同黄钟大吕,穿越历史长河,在现代人心中激荡回响。让我们再度品味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以赓续传统、面向未来的精气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dedecms.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676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