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元素吸引人?

移动版  2024-05-11 23:12  来 源:网络整理  字号:

点击视频,人民日报写作课AI主播博文为您朗读全文(时长00:24) dedecms.com

提要:文贵新、贵奇、贵变,而真正能新、奇、变者,都是对那些让文章生动可读、引人入胜的元素的灵活运用,比如“悬念”“冲突”“对比”“动感”“人性”等等。只有了解掌握了,才谈得上运用;心里有了,才会在采访和写作中有意识运用,才会敢于不拘一格,打破常规。 内容来自dedecms

“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共产党员”开栏后,由于是登在一版,来稿颇踊跃,然而不少稿被毙、被退回重写,眼瞅着刊发“门槛”挺高,渐渐“车马冷落”。

织梦好,好织梦

稿为何被毙、被退?并非选题有问题。专栏关注基层党员干部,采访对象完全“自选”,这方面可以说没“门槛”。“门槛”在表达上,在“如何讲述”上。一言以蔽之:看是否吸引人。 本文来自织梦

该专栏开栏后共刊稿12篇,每篇都生动可读,这些稿子里吸引人的元素哪些呢? 本文来自织梦

copyright dedecms

一、悬念 copyright dedecms

“悬念”有个专业性解释——“通过伏笔引起连续性思维的手法”,所以,“悬念”往往放在故事开头,一开始就把“悬念”抛出来,让读者“引起连续性思维”的时间长一点。 dedecms.com

《马警官为何变成“马厂长”》一稿就是这样构思的,警官是公职人员,怎么还能当厂长呢?该稿开篇就给读者抛出一个悬念:

内容来自dedecms

“日前,记者在广东中山市三乡镇最大的台资企业宝元制鞋厂采访,发现一桩蹊跷事,员工们见了身着警服的宝元社区警备室民警马观源,都亲切地称他‘马厂长’。

内容来自dedecms

马警官咋变成了‘马厂长’呢?” 本文来自织梦

再看《“挂职书记”孟跃军》的开头:

本文来自织梦

“全镇唯一没硬化、不通自来水的村,有事不找干部、专到镇里上访的村,年终考核连年倒数第一的村,,当地管马莲梁村叫‘马乱梁子’。”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作者用一个倒装句,上来就把问题直接捅开。问题会解决吗?问题会怎么解决呢?这样的开头让读者一开始就陷入疑问,有了疑问,也就产生了急于读下去解开谜团的欲望。 copyright dedecms

二、细节 织梦好,好织梦

“魔鬼在细节中”,这话有点说滥了,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但只有紧扣着文章主题的典型细节才真正有说服力、有“魔鬼般”的感染力。

本文来自织梦

《“抗旱铁人”欧阳家友》中,记者抓了这样一个细节: 内容来自dedecms

“欧阳家友家墙上挂的一本日历十分打眼。‘7月26日,方元镇燕塘村;27日,仁义镇银河村;28日,泗洲乡竹溪村……’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字,记录着他参加抗旱小分队的足迹。”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抗旱铁人”的称号,源于欧阳家友为了抗旱保灌“一个多月,他没休息一天”,这样的细节,具体,生动,它让读者对“抗旱铁人”这个称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内容来自dedecms

《“退位校长”的忙碌假期》中有个小细节:“和记者走在校园里,龚德凌会随时弯腰捡起地上的树棍、纸屑。”

copyright dedecms

在校园里看见树棍、纸屑都要“随时弯腰捡起”的人,显然真的是把学校当自家了,这样的细节以一孕万、由小见大,让读者感受到龚德凌那种对学校、对学生深厚的爱,他说“一定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育培养”,也就愈让人感觉真挚、真诚。

本文来自织梦

对抓细节,大家有共识,关键是有些同志对细节的典型性认识还不够深刻。从来稿看,有的细节与主题扣得不紧,有的细节扣住了,但太细。细节固然要“细”,但也要“节”,冗词赘句多了,反而容易冲淡、模糊主题。

copyright dedecms

三、冲突

copyright dedecms

且看《“贴心税官”崔立国》(10月4日)的开头:“‘什么群众路线,还不是拿老百姓练着玩。’7月中旬,有两位企业办事人员气呼呼来到天津滨海新区第一地税分局党组书记崔立国的办公室。”

dedecms.com

《“算账书记”吴金程》(11月3日)这样开头:

copyright dedecms

“问‘愿不愿意旧村改造’,全填‘愿意’;问‘选什么户型’,全选‘别墅’;问‘拆迁补偿标准行不行’,多数答‘不行’。收回调查表,干部们直摇头。” 内容来自dedecms

这两篇稿都是一落笔就展现矛盾冲突,很富有戏剧性,上来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文如看山不喜平”,“喜”的是像精彩大戏那样的高潮迭起。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的手段,所以戏剧作品特别注重展示冲突。冲突也是让文章富于戏剧性的重要元素。《“算账书记”吴金程》一稿多处展现“冲突”,如最后一批旧村改造200多户村民不买账,村民吴志明骂得凶,吴金程专门上他家登门算账。记者在这种矛盾对立冲突中,刻画了一个一心为群众的村党委书记的形象。 织梦好,好织梦

四、对比 本文来自织梦

《“抗旱铁人”欧阳家友》中,欧阳家友不认识的农户农机出了故障,欧阳家友“跟他在电话里足足说了20多分钟”,而他的亲妹妹被他妻子动员来劝他回家过六十大寿,“心思全在抗旱上”的欧阳家友只硬梆梆回答:“你们莫搞,搞,我也冇时间咯!”

copyright dedecms

对亲者疏而对非亲者近,作者抓住这种差异、矛盾,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一个“心思全在抗旱上”的党员干部的形象。 本文来自织梦

《“退位校长”的忙碌假期》中,老师们评价龚校长对留守学生比自己儿子还亲,但家里人怎么看他呢:“‘儿子还不如他的学生呢,’龚德凌的妻子抱怨,‘他心里都是学校,我们也成了留守之家。’”

本文来自织梦

都是对孩子,态度却不同,龚校长身上这种反差,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从而加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五、动感

copyright dedecms

《“货郎电工”王炳益》一稿可以清晰看出主人公在多个地方活动的身影,先是供电所,中午前后在苗寨摆乔村,“傍晚落脚上下午村”。故事的主角一直处于不断变换的场景中,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时间到一个时间,从这一件事到另一件事,显然,记者一直跟随着这位“货郎电工”串乡走寨查线路,整个故事也就在这一天中“动”了起来。

dedecms.com

《“退位校长”的忙碌假期》这样开篇:

织梦好,好织梦

“‘龚校长,又来了呀。’‘校长好!来家吃饭咯。’…… 织梦好,好织梦

一路问候,一路笑脸,9月的一个下午,记者坐着龚德凌的摩托车,在江西芦溪县源南乡的田间地头,感受老表们对龚校长的敬意和亲情。”

内容来自dedecms

该稿开头就把人物的叙述放在一个动态环境中。文中考上四川大学的学生冒雨到校看望龚校长、龚校长和记者在校园里边走边谈“随时弯腰捡起地上的树棍、纸屑”等,都体现出作者“动态讲述”的追求。

织梦好,好织梦

我们常说“一个动词胜过一打形容词”,同理,一个富有动感的故事胜过一打修辞手法。因此,要特别注意在采访中挖掘富有动感的故事,讲述时才能让故事的内部产生动感,直至把故事内在的戏剧性突出出来。《“算账书记”吴金程》第一稿把讲故事的重点落在他十多年来如何带领群众挖穷根,偏重历史回顾,叙述较平。针对编辑提出的故事不新、动感不强的修改意见,作者二稿重点写吴金程今年7月如何带领干部做全村最后一批旧村改造。一开头就捅问题,揭矛盾,对立元素交替出现,开篇就风生水起。

织梦好,好织梦

正如哲人教诲,世上不缺美丽的风景,缺的只是我们发现的眼睛。

内容来自dedecms

有些事看似平淡,主要还是我们的采访不够深。比如有一篇来稿写高压电网的维修工人,常态性介绍这个工作辛苦,称之为“蜘蛛侠”。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稿中说,最危险的是抢修,往往是晚上,在狂风暴雨中带电作业。只是浅尝辄止停留在这个层面的叙述上,文章自然生动不起来。如果考虑选择一个恶劣气候条件下的“抢修之夜”,来展现“蜘蛛侠”冒着生命危险给城市送去光明,会是什么效果呢?那样采写,无疑就让故事内部产生出某种动感了。新闻作品是“七分采,三分写”,因此,在采访阶段,就要很认真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稿件“动起来”。

本文来自织梦

六、人性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退位校长”的忙碌假期》中有这样一个细节:“8月9日,龚德凌破天荒带妻儿爬了趟武功山。‘欠账太多,总算了了一桩心愿。’他说。” 织梦好,好织梦

《“豁出生命也不能有辱使命”》报道的主人公是28年驻守在被称为“生命禁区”——平均海拔4300米的西藏阿里的军分区保障部部长钱有武,文章这样结尾:“钱有武答应妻子,等退了伍,就陪伴她,买菜、逛街,像平常的夫妻一样。”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人情味,是新闻的重要品质之一,有人情味的新闻作品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细节,或者一句话,往往比一连串排比构成的雄壮的感叹更具感染力。

织梦好,好织梦

人情味可体现在报道主人公身上,也可来自记者自己。《“货郎电工”王炳益》中有这样一处描写: 织梦好,好织梦

“‘我走的这条路,要趟过109道河水。’这个数字王炳益不知数了多少回。秋来水位回落,艳阳还高照着,记者挽起裤管探脚入水,凉意顿沁入肌骨。”

内容来自dedecms

字里行间流露着记者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字是有温度的,仿佛把读者也拉进现场,产生很好的交流互动。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文贵新”“文贵奇”“文贵变”,而真正能新、奇、变者,其实都是对那些让文章生动可读、引人入胜的元素的灵活运用。自然,只有了解才谈得上运用,作者心里有比什么都重要,心里有才会在采访和写作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才会敢于不拘一格,打破常规。

dedecms.com

元素不是部件,一篇好看的稿件,也许只需用好一两个元素,也许得多种元素交替运用。上述梳理只涉及部分元素,倘若全面分析文章抓人的元素,还有很多。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本文来自织梦

(费伟伟,人民日报正高二级编辑。曾任《市场报》副总编辑、《中国能源报》副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福建分社社长、地方部副主任;六次获中国新闻奖,获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著有《新闻采写评》《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好稿怎样讲故事》等新闻业务专著6部;主编《典型人物采访与写作》《人民日报写作课》等新闻业务专著6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杨花漫漫》等散文、游记、通讯集3部。)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选自《人民日报记者说:典型人物采访与写作》,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织梦好,好织梦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777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