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清代皇家怎么过

移动版  2024-06-07 17:02  来 源:网络整理  字号:

原标题:端午节,清代皇家怎么过

端午将至。如今,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等已经成为节日中必不可少的习俗。而在清代宫廷,节令戏、佩戴香囊等也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其中,节令戏以丰富的文化内容和多元的表形式而广受欢迎。 copyright dedecms

清代宫中端午的节令戏可分为仪典戏和观赏戏两种,各有特色。仪典戏剧目本身故事性不强,主要用于突出节日的文化背景。清代宫中端午出的仪典戏有《灵符济世》《祛邪应节》《奉敕除妖》《正则成仙》《采药降魔》等。端午期间“五毒”出没,古人通过仪典戏中“捉五毒”的方式,来表达祓除不祥之意。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观赏戏大都为宫廷根据民间流行的戏曲、小说改编而成,多为连台本戏(类似于电视连续剧),其故事性较强,富有观赏性。《阐道除邪》又名《混元盒》,为清代宫廷观赏戏的典型代表。故宫博物院现藏完整的昆弋本《混元盒》,全剧四本,每本八出,共三十二出。此剧本为昆曲、弋阳腔演唱,晚清时清宫又将其翻为皮黄本演出。皮黄别名京剧,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

dedecms.com

清代皇帝端午节的看戏场所,主要在宫中的畅音阁、漱芳斋、西苑纯一斋、圆明园同乐园、颐和园德和园等。为满足《阐道除邪》拥有这样庞大演员阵容的演出,上述多个戏台的设计充满智慧。如故宫畅音阁为三层大戏台,上层称福台,中层称禄台,下层称寿台。畅音阁寿台的木地板下有地下层。该地下层与地面用木板隔离,仅留出入口,,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地下层在中央及四角有地井6个,中间的为水井,其余5个是空心土井。这5个空心土井,除了可作为“音响”外,还可营造戏曲中“上天入地”的效果。如《阐道除邪》第一出“金花聚妖”中,四大妖摇幡、放黄烟,随后蜈蚣形、蜘蛛形道具从天井下地井,蝎子形、壁虎形道具从地井上天井。另在演出过程中,需用机筒吸水,通过砌末(布景及道具)向台上喷水,中间的水井即发挥了作用。 内容来自dedecms

农历五月暑气上升,疾疫及毒虫滋生。因此,端午节期间清代宫廷除了上演节令戏外还会采取各种驱毒防疫措施。如宫中人员佩戴香囊,香囊里面通常装有朱砂、雄黄等药物,以及沉香、咖南、龙涎等香料。其中,中药可驱毒防疫,香料可驱虫辟邪。此处香囊与节令戏中的“灵符”,有异曲同工之妙。清宫皇帝、后妃们在端午节期间,将少量雄黄掺入玉泉酒、太平春酒中饮用。雄黄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灭菌的效果。宫中多座宫殿门两旁放置菖蒲、艾叶盆。其中,菖蒲可消炎止痛,艾叶则具有祛湿止痒功效。 本文来自织梦

(作者周乾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织梦好,好织梦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786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