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携手AI,实现智慧超能

移动版  2024-06-25 21:32  来 源:网络整理  字号:

人民网北京6月23日电 (记者李依环)华东师范大学日前举行的2024届毕业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该校校长钱旭红寄语到,面对人工智能,年轻人不能故步自封,要携手人工智能,借助人工智能弥补自然人类的某些缺憾和不足;要驾驭人工智能,要用全面而多样的思维能力超越知识无限的人工智能;要实现智慧超能,在人类新文明的曙光中,获得幸福。

织梦好,好织梦

对于即将离开校园的学子们,钱旭红寄语道:“对每个人而言,未来不是没有苦难,但我们必须坚信未来必将美好;未来不是遇到的人都一定善良,但我们必须相信善良。因为对美好、对善良的信赖和向往,可以增强肌体抗逆免疫力,增强信心和精神力量。”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内容来自dedecms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在学校2024届毕业典礼上致辞。校方供图 dedecms.com

钱旭红题为《突破人工智障,炼就智慧超能》的致辞原文(节选)如下—— copyright dedecms

又到了说再见的季节,今年的毕业花,紫红色的柳叶马鞭草正在盛开。在此,我代表学校,以校长、老师、长辈的身份,向同学们表达深深的不舍,并送上殷殷嘱托和切切期待。

dedecms.com

当前,人类新文明的曙光已经出现。2023年以来,以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AI技术在全球风起云涌,以颠覆性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变革人类社会,给每个个体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能吞纳一切、记录一切、处理一切信息的“AI新新人类”,能让人“起死回生”的“数智人”已经诞生,并在快速进化、不断展现。人工智能从萌芽到崛起,坐了近70年的冷板凳,其突然崛起,不仅是科技的一次重大飞跃,甚至将造就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dedecms.com

对于教育而言,人工智能除拥有海量数据,还具有跨模态、跨学科、跨行业等特点。借助于AI,我们可以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的因材施教,让每个人实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这在以前几乎是天方夜谭。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过度信赖、盲目使用AI,无节制地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甚至决策权,我们可能会被AI取代,沦为“工具的工具”“机器的仆役”。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早在2018年,“智能+”战略就被列为学校“幸福之花”发展战略的五大方向之一。今天,你们即将毕业,或继续深造,或走向社会的大学。在这里,我以“突破人工智障,炼就智慧超能”为题,和大家探讨,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与时俱进?并以此作为赠言。 dedecms.com

第一点,面对AI,我们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丧失自我。要时刻铭记我们都要成为独立自由且健康全面发展的人。

copyright dedecms

我们不能固执地与AI对立,或不愿接受,或心生恐惧;我们不能拒绝与AI相遇携手,更不能片面强调自身和本专业、本行业的特殊性、保守性。今日AI的降临,就像蒸汽机、电力、计算机来到人间。拒绝AI就如同当年人们用牛车拒绝汽车、用马车拒绝火车一样荒唐和不堪。

内容来自dedecms

我们同样不能滥用AI。不能以促进福祉或者学习为理由,随意部署全时无死角的监控,肆意侵犯个人的隐私空间;不能用AI人机交互去替代必不可少的、有温度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与关爱;更不能不标注、不申明地过度使用AI,以防止不自觉中养成思维懒惰,成为AI的傀儡附庸或者废柴。

copyright dedecms

我们需要与AI共进化,但要防止AI把你我和人类带入歧途深渊。AI会撒谎、欺骗,以至于产生幻象,会对人类进行负面模仿。随着技术发展,AI的逻辑推理能力会越来越高,从而其潜在的欺骗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我们要超前应对AI,杜绝AI引起的伦理问题,今后的社会、行业、产业需要众多首席伦理官为我们树立无形的防灾墙。 织梦好,好织梦

第二点,携手人工智能,在新文明的曙光中,让自己金光灿烂。 本文来自织梦

人口减少、人才渴望、效率提升是人们面对的重大问题,智能发展、绿色发展成为迫切需求,这就更加需要人工智能弥补自然人类的某些缺憾和不足。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借助于AI,可以训练和发展人们的超限能力与创造性思维。你们要规避那些缺乏创造力的、简单重复性的、互联网和智能化可以替代的工作。一些僵化固有的学科、专业、行业、区域划分,人为地割裂、束缚了每个人的发展,解决这一难题通病最好的办法,就是“超限”,即以“最大的原则性+最大的灵活性”为原则,超越一切局限、界限、极限。AI源自信息学科,但现在早已超越学科,AI为“超限”提供了工具和平台,帮助我们更轻松地实现原本不可能的连接,进而上升为“超限”的创造能力。 dedecms.com

人类携手人工智能,正在多个领域取得颠覆性、创造性的进展。比如,AI大大加速了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等科学研究及实验探索,AI主导实现高效的软件编程,AI加速了文学创作,AI实现超现实的文化旅游体验,形体艺术可以通过AI联想达到更多更高的境界。在AI游戏中,人的欲望、情绪、特征,可以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和投射,可以依此进行超现实社会模拟及数据采集,使得人文社会科学虚拟实验室成为可能,让人类社会的有效治理更加智能。

copyright dedecms

第三点,驾驭人工智能,在新文明的曙光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织梦好,好织梦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自然中经受了亿万年的选择与进化,AI就像人类创造的智能体,尽管其在某些技能方面可能胜过人类,甚至导致某个人、某些人可能会被AI取代、因AI而失业,但AI的发展不可能超越运行了亿万年的自然规则、社会规则。我们人类要保有生涯的成功和生活的价值,就必须驾驭AI,以保有人类的尊严:给AI定“规矩”、定“生涯”、定“使命”。

织梦好,好织梦

当前的AI技术,虽发展迅猛,但瓶颈突出——能耗远超预期,AI的能耗远超看似柔弱的人脑,人们普遍担心AI发展的尽头将是“缺电”。应对这样的问题,发展量子科技显得至关重要,未来AI是否能持续快速、可靠地提升,将一定程度取决于量子科技的发展。过去一百多年,,量子科技改变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当前正在改变人文社会科学。在AI时代,量子学说和量子思维将影响人类的方方面面。 copyright dedecms

AI是聪明,精于算计、追求极致;但人可以智慧,审时度势、懂得进退。钱学森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说,人工智能是思维科学的工程技术层面,直接改造世界。而思维科学是平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一个新的科学。在人工智能时代,在知识点的掌握和简单的劳动等方面,人类比不上AI,将让步于AI;而思维的多样性、复杂性、跳跃性和创新性则主要依靠人类自身去完成,人要用全面而多样的思维能力超越知识无限的人工智能。

dedecms.com

第四点,实现智慧超能,在新文明的曙光中,成为幸福的“飞天”。 copyright dedecms

要让AI时代美好,首先人类自身要美好。科技发展到今天,但我们仍常被个人的欲望、群体的乌托邦所困扰,难以达到智慧,难以依道而行、超能善成。 织梦好,好织梦

就像今天人们用天量数据训练出AI语言大模型,在远古,没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朝代的《老子五千言》,就是基于远古数千年数据清洗拟炼而成的大道规律模型,是数千年前建立的并照亮未来的人类智慧超能。

内容来自dedecms

老子思维告诉我们,脱离或者违反自然的人,不可能获得幸福。我们要保持对AI的谨慎,因为它不是自然的“人”。我们发展AI是为了解放人类,而不是替换人类、让人失业。将来,AI可以接替人类从事生存型的劳作,人类从而有充足的时间思考、休闲、创作和探险。人类从走出丛林的那时起,就一直受限于产业、经济和时空,休闲从未作为价值成就人类的自我实现。未来,AI及其智能体可能成为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提供者,人类则幸福地成为享受者、评价者和引领者。

copyright dedecms

毕业生们,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的时期。对每个人而言,未来不是没有苦难,但我们必须坚信未来必将美好;未来不是遇到的人都一定善良,但我们必须相信善良;因为对美好、对善良的信赖和向往,可以增强肌体抗逆免疫力,增强信心和精神力量,让每个人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copyright dedecms

毕业生们,每个人都会遇到逆境和顺境。在你们未来的人生中,要谨记并秉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努力做到:顺境不癫狂,逆境不绝望;善用他人之力,超前布局预期。在糟糕的逆境,通过学习、训练、实践将信心或财富转换为潜在的能力;在幸运的顺境,将储存的潜能转化创造为财富,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永远。让我们一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让我们一起,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的永续,义无反顾地奔向前程。 内容来自dedecms

2023年底,学校启动实施“数智跃升”计划,打造“爱在华东师大”的升级版“AI在华东师大”,其目的就是要让学校和每位师生,在“AI时代”赢得先机。我校不仅仅在传统的教师教育领域,更要在广泛的学科专业领域引领育人创新。我校在人工智能的相关领域有很好的基础,登月、深海、航空、航天、极地都有华东师大的身影。我们要超越离散知识点、超越单一思维模式和思维体系,我们要建设成为超限融合、多态叠加的未来大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远行将近,学校为每位毕业生准备了您专属的、由AI制作的、独一无二的数智礼物《我的元宇宙——在华东师大的独家印记》。这份礼物依托1000余万校园数据及其智能联结的那些有温度的回忆和有热度的成就,让大家可以追忆从入学到毕业的似水年华,还能重温“与学校同进步、共发展”的点点滴滴,揭秘独属于自己的“成就勋章”。希望大家能够带着这份专属的“独家印记”,怀着饱满的热情与力量,奔赴下一个人生远方。 本文来自织梦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792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