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30日电 (记者刘微)古老的《诗经》、深邃的《论语》、宏伟的《史记》、优美的唐诗宋词……众多经典之作如同璀璨的星辰,承载着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智慧与哲思。11月29日,“古典新韵·传承致远”主题活动暨《国学备览精编》新书发布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行。
copyright dedecms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魏崇发表致辞。人民网记者 任峰涛摄 内容来自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研究院院长、《国学备览精编》作者尹小林做主题分享。人民网记者 任峰涛摄 本文来自织梦
内容来自dedecms
《国学备览精编》策划汪晓京女士向中关村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钟莉女士赠书。人民网记者任峰涛摄 dedecms.com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魏崇在致辞时表示,典籍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做好古籍整理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国学备览精编》的书单既保留了传统的经史子集经典,也独具慧眼地选择了一些影响很大的蒙学书籍,以及小众但很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典籍,是值得向大家推荐的一部国学普及读本。” copyright dedecms
在主题分享环节,该书作者尹小林介绍了《国学备览精编》这套书的编撰过程。“何谓‘国学’?本质上讲都是‘学’,是我们的学问、学术。这套书不仅有序、有类,同时有位,我们不是把这些经典罗列出来,让大家自己选,而是把经典排出来让大家看到彼此之间的关系。”尹小林说。
copyright dedecms
在现代,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周绚隆表示,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重要的支撑和构成部分,尤其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延续的价值观和艺术审美,我们这一代出版人,有责任做好传统文化的推广与普及,做好这份守护与坚守的工作。
“精编者择其精要,缩而编之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杜晓勤在贺信中表示,,此次的《国学备览精编》达到了把经典变“薄”的目的,但又不失其基本脉络,能借以窥其全貌,是一项创新之举。
活动现场,多位学者专家还通过圆桌交流,展开深入研讨,探索国学在当代社会的无限可能,让蕴藏于古典之中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来自织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古典与经典”圆桌论坛。人民网记者 任峰涛摄
内容来自dedecms
第一场圆桌论坛以“古典与经典”为主题。如何让国学更好走进每一位老百姓的内心?如何从专业角度去理解国学,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曹立波表示,从中国古代文学的角度来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经典,如何把古代与当代,书籍与课堂、学生结合起来非常重要;中华书局编审刘尚慈结合自身经历表示,对于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研究者来说,在语言学上下功夫是最重要的基础;中央编译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和龑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古典文献的整理经历了多个阶段,做学问,一定要精益求精,要真正把传统文化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刘伟见表示,四书里的《大学》告诉我们,正心、诚意、致知、修身、齐家,内在的天地是你的身心意志,外在的天地是家国天下,所以读《大学》,定其规模,接着读《论语》,定其本根。 copyright dedecms
内容来自dedecms
“经典赋能与传承创新”圆桌论坛。人民网记者 任峰涛摄
第二场圆桌论坛以“经典赋能与传承创新”为主题。天津工业大学博雅书院院长尚绪芝现场分享了一些具体的经典赋能教学实践案例,她表示,博雅的培养理念不在于说教,在于学生亲自做、亲自干,感受到经典予以我们的智慧和启迪;在传统文化如何为旅游产业赋能方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旅游研究中心主任蔡红表示,有品质的旅游,一定要有文艺范儿,需要深厚的国学背景去做支撑,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天恒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森表示,要找到我们的根,注重在传承的基础上守正创新,通过营造场景让年轻人体会到文化之美;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创始人王璞表示,我们要学会向经典学习,将传统文化学以致用,让生活更加幸福;西城区商会副会长孙育红表示,希望后续利用西城区的资本资源和科技资源,更好赋能文化企业,让他们有更好的传播方式;《新三板改变中国》作者张可亮则是带来了一些关于经济与经典相互赋能的思考。
内容来自dedecms
本次活动由828巨人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国学时代联合主办。 copyright dedecms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837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