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再勇:推动扶贫开发由“粗放式”向“精准式”转变

移动版  2016-03-05 18:15  来 源:摘自网络  字号:

央广网北京3月4日消息 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如何脱贫攻坚?如何描绘他的发展蓝图?今晚21点,中央台驻贵州首席记者周强对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罗亮权,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市委书记李再勇。

织梦好,好织梦

贵州省六盘水市市委书记李再勇介绍,破解当前六盘水市脱贫攻坚工作的难点,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加快产业发展,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推动扶贫开发由“粗放式”向“精准式”转变,才能确保六盘水市贫困人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不掉队。

copyright dedecms

一是抓顶层设计。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部署的“大农业”“大农合”“大农政”的“三农”思想和“内源扶贫”思想,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研究出台了《关于“决战三年、摆脱贫困”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及系列配套文件(简称“1+10+6”文件)。从顶层设计入手,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龙头,以产业为平台,以股权为纽带,以农民为主体,以小康为目标,聚焦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资源整合、经营主体、风险防范,在全市创造性提出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有效解决了农村资源分散、资金分散、农民分散问题,激活了城乡存量资产、自然资源、人力资本,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推动了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以改革推进精准扶贫的发展新路。

dedecms.com

二是抓产业培育。立足六盘水市山地资源、立体型气候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等优势,因地制宜,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和扶贫农业产业园区,让产业扶贫在贫困地区深度“发酵”,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努力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四个价值最大化”的有机统一。目前,全市累计种植猕猴桃、刺梨、核桃、茶叶、红豆杉等特色农业产业320.75万亩,建成10万亩以上的特色农业产业11个和26个农业园区,形成了全省最大的猕猴桃、刺梨、车厘子种植基地,带动22.9万户68.7万人增收。 copyright dedecms

三是抓易地搬迁。整合政策资源,采取“三变+易地搬迁+”模式,把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美丽休闲度假乡村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着力构建“从哪里搬出+搬到哪里去+在哪里就业”的完整链条,确保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752户、34712人,未来五年,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0.7万人。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四是抓政府兜底。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两无”贫困人口全面实施社会保障兜底,逐步实现“贫困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有效防止因病、因灾、因学、因残疾等返贫。从2016年开始,计划用三年时间通过发展生产脱贫10.56万人,通过易地搬迁脱贫10.7万人,通过生态补偿脱贫1.88万人,通过发展教育脱贫2.5万人,对其余13.35万“两无”贫困人口,将通过社会保障兜底,逐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让全体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成果。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五是抓基层组织。决战决胜精准扶贫、全面小康,必须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在具体工作中,围绕强化基层组织,积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通过探索建立联村党委,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整合农村土地、劳动力、资金等产业发展要素资源的能力,有力推动了农村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通过加强农村“三支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提升干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的能力,强化了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担当力、执行力、凝聚力,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本文来自织梦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227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