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潭门人续写“南海天书”传奇,做大海洋产业、建设家园 copyright dedecms
以《更路簿》为帆 向着南海远航
织梦好,好织梦
dedecms.com
本文来自织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 本报记者 蔡倩千年渔港潭门,面向幽蓝南海。在琼海市著名的南海渔港潭门镇,镇墟街道两旁都是各种海鲜店和工艺品店,唐冠螺、凤尾螺、万宝螺、龙虾、海参、鲍鱼……各种海洋珍品令人目不暇接。小镇的繁荣来自这里渔民世代耕耘的南海,也来自一本流传百余年、为昔日海上丝绸之路指点迷津的“航海圣经”——《更路簿》。
对于这里存续数十代的老潭门人而言,《更路簿》是自古以来渔民自编自用的航海“秘本”,也是扬帆远航的航海图;对这里继往开来的新一代潭门人而言,《更路簿》是“南海天书”的传奇,更是做大海洋产业、建设家园的精神指引。
带上《更路簿》 重走南海路
“琼州行船,初十二三子丑时流东,辰时流西……”翻开琼海老船长、“南海航道更路经”代表性传承人王书保家中那本发黄的《更路簿》,里面一笔一画记录着诸多海域的行船踪迹,详细到具体日子的行船经纬度、海水流向、鱼量等一手信息。
“我家高祖父等先辈不幸在远航中罹难,但我带着这本簿出海就不怕。”王书保年近六旬,已有30多年航海经验,最大的愿望便是把《更路簿》传承下去:“我很希望把这些经验传授给年轻人。”
就在2015年11月琼海市文化馆主办的《南海航道更路经》传习活动中,他过了一把“传道授业”的瘾。“带着《更路簿》,我领着30名学员从潭门去到西沙,手把手地教他们使用罗盘、《更路簿》。”王书保觉得这次出海是他最有意义的一次,“如果政府能扶持我在潭门建立固定的传习基地就好了,定期出海传习,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会《更路簿》。”
“光看《更路簿》却没有实践,年轻人都很难理解,所以我们考虑打破传统的课桌学习方式,多进行实地传习活动。”琼海市文化馆馆长李经双介绍,《南海航道更路经》传习活动是《“南海航道更路经”项目保护规划》的一部分,旨在传授讲习活态的《更路簿》文化。该市将加大对传承人的培育,考虑通过资助“更路经”学徒、建立传习所等手段,形成“南海航道更路经”传承体系。
发掘《更路簿》 发展新产业
王书保手中《更路簿》所承载的义无反顾的开拓精神,却被其子王振忠以另一种形式在岸上传承,铸就了新的“更路簿”。
潭门镇有了新的“更路簿”——返乡青年王振忠所创立的贝类加工品牌。在崭新的“更路簿”中,精美多样的贝类工艺品,取代了远海的礁石和暗流,先人们投身大海的生命与鲜血,也转化为返乡青年们的兴业之梦。
“我爷爷是潭门最老的老船长,他用《更路簿》指引过小帆船;我爸爸是《更路簿》传承人,用它指引过机动船;我也继承了开拓精神,打造我梦想中的‘更路簿’。”提及未来,王振忠“野心”很大,想法很多,他开起了“更路簿”工艺产业园,前店后厂,并设更路簿博览馆,从而形成工艺品展示、体验、销售等多种功能,真正打通旅游工艺品的产业链。
据他观察,潭门的经济发展模式正由传统渔业转向旅游和工艺品业,络绎不绝的游客和旅游工艺品带来了无限商机。“我希望协助父亲打造更路簿传习基地,让这种传习活动成为常态,不仅渔民可以学习,游客也可以来领略《更路簿》内涵,形成新的旅游业态。”
放眼潭门,旅游工艺品销售店近3年从10多家猛增至400多家,一个占地800亩的海洋经济加工园区拔地而起,许多渔民后代成了老板,吃起了新海洋饭。
读懂《更路簿》 融入城镇化
“造大船、闯大海”——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潭门时的叮嘱,如今被制成了巨幅标牌设置在港口。离标牌不远处,十几艘气派的大型钢质船停泊在港口,源源不断地往岸边卸下大批海产。“造大船正好一年了,这一年里潭门渔民的渔业收入,我保守估计比去年增长了50%。”潭门镇渔民协会会长丁之乐伸出手掌对记者比划着。
对潭门镇委书记庞飞而言,《更路簿》有着更深远的含义:“怎么发挥《更路簿》的现实意义,我的理解就是继续深耕祖宗海,做大做强海洋产业,把‘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延伸到海上。”
这几年里,潭门加大渔民耕海牧渔扶持力度,打造海洋经济强镇。对新造渔船给予每艘15万元-30万元补贴和贷款贴息扶持,鼓励渔民报废旧渔船建造大渔船;对在三沙开展深水网箱养殖的渔民及企业给予每箱5000元-1万元的补贴扶持。在政府的扶持下,潭门远海捕捞和深海养殖的规模不断壮大。
潭门镇不大,站在“镇中心”——两条主街交叉的十字路口,只见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与游客源源不断涌来。潭门正以《更路簿》文化、祖宗海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等衍生旅游资源,加快推进南海渔耕文化、爱国守海文化项目的建设,夯实城镇化产业基础。(本报嘉积3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