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的云霄尝试:实行强弱校一体化管理

移动版  2016-03-25 18:51  来 源:摘自网络  字号:

(福建日报记者 谢婷 通讯员 王一雄 文/图)3月中旬,对于以往不少新生家长来说,已经到了入学“焦虑期”。

copyright dedecms

住在云霄老城区,刚进城一年多的小吃店老板张光平却很淡定。离他小吃店200多米的巷子深处,原先的云陵第二小学现在已经挂上县实验小学二小分校的牌子。

copyright dedecms

“这里也是实小了,孩子在家门口读书,一样咯。”附近的居民这么说。

内容来自dedecms

简单的一句“一样咯”,道出了居民对于薄弱校改头换面的认同。而对于一直致力于教育均衡的人们来说,这句简单的话却来得不简单。

织梦好,好织梦

捆绑,实行强弱校一体化管理 织梦好,好织梦

云陵第二小学(以下简称二小)和宝树小学是云霄城区的两所薄弱校,教学成绩与强校差距很大。前者处于老城区的小巷内,四周被老旧居民房紧紧包围,周边生源多是做小生意的市民或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需求颇大。而宝树小学处于新行政中心区内,操场一直没有硬化,现有学生才220人,但周边有大量楼盘正在开发,很快将迎来适龄儿童入学高峰。 织梦好,好织梦

过去,这两所学校的生源都削尖脑袋往云霄县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小)、元光小学等传统的强校挤。“哪放心让孩子在二小读,你看看学校附近游荡的‘坏仔’有多少?”一位家长说出了择校的无奈。在家长们看来,弱校的弱是全方面的,基础设施、教学水平、生源质量、校园治安,都让他们不放心。

本文来自织梦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好学,才能谈教育均衡。”为此,去年以来,云霄县启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名校带分校、强校扶弱校”管理机制试点工作,以一对一扶助的形式把强弱两所学校捆起来,绑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一套班子,一套管理制度,一套财务系统,一个教研室”,用机制让教师和资源流动起来,力求使薄弱校蜕变成新的优质学校。改革就从需求最旺盛的二小和宝树小学开始,由实小帮扶二小,元光小学帮扶宝树小学,弱校成为强校的分校。 织梦好,好织梦

改变,从教师与教学开始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过去的帮扶,是把优秀教师派到弱校去任教一段时间,这种方法后遗症很多。”实小校长张锦毅说,首先优秀教师辐射范围有限,无法真正带动弱校的整体教学进步,其次强校教师任教期结束后,教育方法、课程设计等都很难延续下去,甚至反而让学生出现选择混乱。 本文来自织梦

而本次的教改,则直指要从教师理念、教学方式、校园环境等各方面进行改造,而不仅是帮扶。改造首先从改变教师开始。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小教师闫钢想起刚结对子的当天,至今还觉得脸红。当天他趿着拖鞋,踩着上课钟点进校后,发现实小派驻二小的负责人张云琼已经到校半个小时,带学生上完早读了。“教师的精神面貌就是整个学校的风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张云琼直言。二小纳入实小分校后,所有的管理和规章,都和总校一模一样。二小的老师开始了他们认为“苦不堪言”的一段时间,每天早上七点半前准时到校,即使没课,也要到总校报到,参与备教案等活动。“强度太大。”闫刚愁眉苦脸。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更大强度的是后面,教改规定,总校分校间交流分长短期两种,两校所有45周岁以下教师都要参与交流。长期交流即总校派驻教师帮扶,分校派遣教师学习。而短期顶岗则让这种交流更加频繁和常态化,两校同年级同学科的老师每学期都要有两周多的换岗交流,这种交流为一对一配对,也就是说,有18天的时间,两人要共同管理好两个班级。 copyright dedecms

很快,二小的老师们发现,在一系列机制的帮扶下,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得很快。“我们越来越喜欢到实小集体备案,因为实小老师所有的教案、课件都是共享的,这就像练内功,有人把补药送到嘴边,直接省去了好几年的苦练。”闫刚说。除此之外,二小老师上课,实小同年级同科的名师会不定期去评课,一对一,手把手地教。 本文来自织梦

此外,在实小的帮扶下,二小校园软硬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针对家长反映强烈,有不少中学生、社会青年到学校门口滋扰的现象,张云琼一方面建立了二小内部的学生教育和管理规范,另一方面建立了值班制度,全校教师24小时定期值班;其次和社区加强配合,社区干部摸底排查本区域内社会青年以及问题中学生的家庭情况,并通过家访等方式劝导。一个学期之后,学校门口的治安前所未有地好转,家长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说:“这才真的像实小分校的样子!”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我们计划在三年时间内,让二小和宝树小学,成为新的优质校,然后再把这种模式复制到全县。”县教育局长吴思敏说。

copyright dedecms

重教,推广“西林模式”成立村级基金会 copyright dedecms

城里的强校传帮带,乡村的学校也在苦练“内功”。

dedecms.com

在云霄,每个村最漂亮的建筑,几乎都是学校;好教师愿意往农村跑,不少县城的儿童,也特地到乡村读幼儿园。 织梦好,好织梦

这些看似不正常的现象背后,是一个个村级基金会的鼎力支持。

dedecms.com

曾被云霄人称为“西林样本”的西林村,最早启动村级教育基金扶持学校。在基金会的扶持下,村里有所占地近30亩的西林小学,还有全省首家由村级引进台资创办的乡村幼儿园——大地幼儿园。由于硬件好,师资队伍强,园内200多名学生有近一半来自于县城和周边村。 织梦好,好织梦

时针倒拨回2005年,西林小学所在校舍被鉴定为D级危房。当时,小学占地只有一亩多地,一到下雨天,雨水就从屋顶墙缝飘进来,学校只能放假,还要花半天时间清理。本村教学环境差,教师编制总是招不满,学生也纷纷外流到县城。但去县城上学不容易,当时到县城的公路尚未拓宽,学生每天步行上下学要花一个多小时。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备尝硬件之苦的西林村民决定迁校。但困难很明显,一来资金是大问题,县镇两级财力有限;二来村里没有那么大的空地。在村委会的倡议下,这些问题被拿到村民代表大会上讨论。没想到村民们的意见出奇地一致:钱不够,村里捐。没场地,几十户村民商量让出自己的菜园。 本文来自织梦

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几十户村民以极少的补贴,转让自己的菜地果园。有的村民,地里的荔枝芒果树眼看快熟可以卖钱了,为了学校的进度,毅然砍掉了;有几户村民干脆不要征地款,直接要求转为给学校的捐资。而另一方面,村里出外的生意人、干部带头捐资,全村在极短时间内凑齐了300多万元,作为教学楼的建设和投入资金。 织梦好,好织梦

2007年初,崭新的西林小学建成,与它同时成立的还有西林村教育基金会,由村民和乡贤自发捐资,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共同审核管理,专项用于扶持村里学校的良性运作。

内容来自dedecms

村里的幼儿园是该基金会的另一得意之作。该会出资200多万元,建起1800多平方米的校舍,随后引进台湾大地幼教机构,通过股份制形式合作办学,成为全省首家由村级引进台资创办的乡村幼儿园。因为硬件好,这所幼儿园不仅让村里的孩子能就近入学,还吸引了隔壁村甚至县城的许多孩子前来就读。

本文来自织梦

“硬件只是基础,我们不能把学校建好了就没事了。要让孩子们读好书,还要持续为师生们提供良好的服务。”基金会秘书长张铭超说。为此,基金会设立了专门的奖教基金,为所有教师提供免费的食宿,此外,1到3年级教师每月补助400元,4到6年级教师每月补助700元,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的,还给予年度额外奖励。 dedecms.com

“在村里基金会的支持下,西林小学这几年教学成绩不断上升,学生成绩综合评定连续4年在全县农村学校中排名第一。”西林小学校长张晓洁说,刚开始政府为了鼓励“西林模式”,在师资配备等方面特意给予倾斜,但最近几年不用政府鼓励,好的老师都争着来了。 dedecms.com

“西林模式”的成功大大鼓舞了其他乡村。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莆美镇阳下村、云陵镇下坂村等纷纷建立村级基金会,扶持本村学校的发展。以下坂村为例,该村是户籍人口9000多人的大村,但2007年以前,学生优秀率只有13%,及格率只有30%,每年全校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寥寥无几。2007年6月,村干部带头捐资,从而带动经济能人和群众一起捐资助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捐资739万元,在省民政厅登记成立了“下坂助学奖教基金会”,建立了奖教助学的长效机制。同时实行了“五位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由“村委会、基金会、老年会、监事会和学校”五位一体对学校工作齐抓共管。如今,考上县重点中学的学生每年有近50位,学生不仅没有外流,甚至还有不少在县城就读的学生转学回来就近入学。 本文来自织梦

记者点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教育均衡重在提升教育质量

内容来自dedecms

云霄当地居民“一样咯”的感叹背后,却是老城区两所小学的大“不一样”:教师的风貌不一样了,教学水平不一样了,校园的设施不一样了,就连校门外的治安都前所未有的好转。这些“不一样”正是来自于云霄县实行的“名校带分校、强校扶弱校”的教育均衡改革,这也是当下我省县域层面普遍施行的一种措施,应该说在提升弱质校的教育质量上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copyright dedecms

教育均衡,归根结底是质量的相对均衡。当下的改革措施,包括学区制、集团化、教师“县管校用”等方式,从不同程度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孩子受益。然而,均衡发展不是降低水平以求均衡,更不是稀释原有优质教育资源。因此,教育均衡的根本途径在于切实提高所有学校的教育质量。就以当下热议的“多校划片”来说,更多的出于对天价“学区房”的抑制,短期内兼顾孩子入学的公平,却并没有真正满足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 内容来自dedecms

相对于城区的“均衡”,乡村“西林模式”的出现不由让人眼前一亮,政府引导社会办学,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教育投入,教学质量的提升甚至吸引了县城入学的孩子“回流”。“有学上”,还要“上好学”,只有切实提升教育质量,才能弥合学校之间的差距,实现真正的质量均衡。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237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