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也是大学问

移动版  2016-04-07 02:20  来 源:摘自网络  字号:

  “死亡教育”未必要从沉重的话题展开,给幼小的孩子讲一讲小草、小花的枯荣轮回就是很好的开始。 织梦好,好织梦

  又一个清明节过去了。 dedecms.com

  与其他节日相比,清明节始终有些不同。虽然放了假,但不少人的假期被香火、纸钱、泪水的味道沾染,伤神又有些疲倦。当然,这是对成年人而言。 内容来自dedecms

  作为家庭成员,因为要随长辈祭扫,许多孩子在清明节也不能尽兴玩耍。那些回老家扫墓的孩子,可能还要面对内容繁杂的仪式,搞不好会感到困惑,甚至有些害怕。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关于清明节的意义,孩子们并非一无所知。例如,清明节要缅怀烈士,因此明白眼下的安定生活来之不易;要祭奠逝去的亲人,寄托自己的哀思,然而,这样的意义是衍生出来的,它们的本源无疑有些残酷,那就是——死亡。

织梦好,好织梦

  家长通常很少和孩子谈及有关死亡的话题:一来不愿,毕竟“死”这个字眼儿被视为“不吉利”;二来不敢,怕孩子“瞎想”,说多了、说深了都不好。应当说,比起仍显“朦胧”的性教育,我们的“死亡教育”几乎处于真空状态。 copyright dedecms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以全国13个省份的约1.5万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于2007年公布了《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结果显示,每5名中学生中就有一个人曾考虑过自杀,而为自杀订过计划的占6.5%。“死亡教育”的缺失与学生产生自杀意念、计划间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尚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选择轻生的孩子,大多对死亡没有一个完整、明确的认识。

织梦好,好织梦

  在青少年自杀的新闻中,从被曝光的遗书中,人们不难发现“没脸活了”“活着多余”“活着没有意思”等话语。厌倦了生就决绝地选择了死,甚至将死亡视为一件快事,这令人忧心极了。

dedecms.com

  当家庭和学校都对“死亡教育”吞吞吐吐时,孩子们只好从小说、电影和网络游戏中了解死亡。在虚拟世界中,死亡的诠释多种多样,其中不乏血腥、荒谬等扭曲的解读方式。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死亡教育”未必要从沉重的话题展开,给幼小的孩子讲一讲小草、小花的枯荣轮回就是很好的开始。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死亡教育”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死亡的科学认识,比如邀请专业人员开讲座,让孩子们对生老病死有更清楚的认识;二是通过认识死亡而重视生命,比如开展情境教学,触动孩子们对生命的珍惜;三是抗挫折的心理疏导和训练,教会孩子们如何应对负面情绪。 织梦好,好织梦

  “死亡教育”当然不能教会孩子们如何应试、赚钱,但它能教会他们学会理解死亡、远离死亡,学会如何更好地活着、爱自己也爱别人。从这个角度看,它也是一门大学问。(新闻观察员 洛谭) 内容来自dedecms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243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