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部感天动地的传奇

移动版  2016-04-24 18:07  来 源:摘自网络  字号:

  ■ 本报记者 胡续发 许春媚

  那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日子,也是一部感天动地的传奇。

  2014年7月18日,海南遭遇自1973年以来41年不遇的罕见超强台风“威马逊”袭击,所到之处房倒屋塌、农田尽毁、家园不复……在这巨大风灾面前,海口市北港岛,一个在400多年前琼北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孤岛,却因为一个个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带领闯海的北港村民凝结成了一道摧不垮的防线,创造了1140人“一个都不少”的生命奇迹!

  在那样危险的境地,这是怎样做到的?这里有什么故事可挖?又蕴藏着怎样可贵的精神力量?这条信息立即引起海南日报编辑部的高度重视。海南日报总编辑吴清雄决定亲自带队,带领骨干报道小组,前往北港岛实地采访,并代表海南日报为缺吃少喝的受灾群众送去救援物资。

  可是,当时从海口城区前往北港的陆上道路已断,只能从秀英港出发走水路。然而,海上风大浪大,乘冲锋舟安全难以得到保证。怎么办?“心急”的报道组等不及了,决定就走水路。

  当年7月21日中午,报道组在吴清雄的带领下,乘坐一艘冲锋舟从秀英港出发了。“在我从业历程中,这是一次最深刻最感人的采访。”报道组成员杜颖记忆犹新。

  海上风大浪急,冲锋舟像一匹烈马,疯狂地上下颠簸,一波波海水劈头盖脸打来,引来阵阵惊叫,大家早成了落汤鸡,叨咕着:“怎么还不到?!”而吴清雄——一个老新闻工作者,只抓紧扶手,夹好采访包,稳稳坐着,没有一丝慌乱。

  1个半小时后,报道组终于抵达与外界基本隔绝的北港。所到之处,断壁颓垣,洪水仍未退尽,惊恐和疲惫仍挂在村民的脸上。大家卷起裤腿,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趟着近1米深的海水摸索着前进。

  难以想象,台风到来的晚上,党员干部们是如何艰难地把群众转移出来?在村民和干部的讲述中,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抗风救灾场面呈现在报道组眼前——

  危在旦夕之时,一句“是共产党员的站出来”的振臂高呼,让人轻易就想起战争年代的慷慨赴死;

  村支书蒋侯吉忙了一夜,回到家时,发现积攒半辈子的家当一夜间荡然无存。妻子埋怨他:“你连家都不要了,还回来干啥?”男儿有泪不轻弹,蒋侯吉的泪水止不住滚下,却义无反顾扭头而走——村里还有1000多号人等着他去安置。

  谁的生命不是只有一次?谁没有自己的家?

  紧要关头,他们眼里只有群众安危,只有乡亲冷暖。没有丝毫做作,没有一点犹疑,他们的言行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真诚。这是人性的光辉,更是党性的自觉。

  无情的大自然,曾割裂陆地和北港的相连,却割不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舍不去党和政府同北港人的深情。

  带着鲜活的素材,次日我们一气呵成,完稿,修改,再修改,一直忙到凌晨3点半,才放心付印。“唯有精益求精,才是对精神的尊崇,对生命的敬畏。”

  7月23日,这篇以“不屈的脊梁不沉的岛”为题的2666字纪实通讯,在海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彼时,正是全岛勠力同心艰苦重建家园之际,其鲜明的主题、真实的叙事、动人的故事瞬间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凝聚起强大的抗灾救灾正能量,更加激发全岛人民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决心和信心。文章同时在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被大量转载,感动和鼓舞了大批党员干部和群众,许多人来电来函表示“流着泪读完!”在第二十五届海南新闻奖评选中,该作品获得一等奖。

  灾难是不幸的,却是人性最光辉最动人之时。磨难,激发出人的磅礴伟力,丰满人的精神世界。北港人如此,我们的报道也如此。

  (本报海口4月21日讯) copyright dedecms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252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