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孩子被报警”:棍棒教育遭遇权利觉醒

移动版  2016-05-20 02:35  来 源:摘自网络  字号:

  原标题:“打孩子被报警”:棍棒教育遭遇权利觉醒 织梦好,好织梦

  近日,在重庆九龙坡区黄桷坪附近,一名男子当街对一名10岁男孩拳打脚踢,且持续不断。几名市民上前阻止,并与该男子发生纠纷,随后报警称“一男子正虐待儿童”。接警后的民警赶到现场,经调查,该男子与被打孩子是父子关系,男孩因多次不完成作业惹恼父亲。经批评教育,男子表示今后会用更多的耐心教育孩子,赌博,杜绝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5月18日《重庆晨报》)熟悉的开场,不一样的结局。一直以来,所谓“棍棒教育”都被视作家事、私事。 本文来自织梦

  而这一次,围观路人仗义出手,报警维护受害儿童权益,着实可算是难能可贵。这一暖心的举动,固然可以理解成是原始的“护幼”怜悯之心使然,却也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一种权利意识的觉醒———儿童,不再被简单视作是被支配的“私产”,而逐步确定为需要平等对待的权利主体。

本文来自织梦

  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家庭教育习惯,正在现代社会的法律视野内被重新定义。如果说,这种观念的转变在过去还体现为学界和公共部门的倡议。那么通过此事则说明,此类“新观念”已经在民间落地生根,并转化为现实的影响力……事实上,对儿童身份的再定义,对儿童权利的再伸张,恰恰需要在一例例个案之中予以延续。 copyright dedecms

  在“家长权威”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中,要为儿童确权,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仅需要有识之士持续的鼓与呼,更需要民众主动调适、相互启蒙。当人们下意识想到打骂孩子可能涉嫌虐待,当他们敢于阻止暴行、选择报警,便已是一种长足的进步。当然了,在此事中,警方的表现同样令人称道。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他们并没有因其是“家务事”而敷衍了事,而是走完了整个执法流程,最终给出了严谨、妥当的处置。

dedecms.com

  随着社会认知的变化,随着公共保护的强化,儿童权利的救赎之路有望愈走越宽。这倒不是说,所有“打骂惩罚”,都要被当成是虐待儿童;也不是说,每每遇到此类事件,我们都要报警干预。而是切实呼吁,家长们要超脱于固执的偏见,重新评估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为此,无疑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一同推动(比如说,此事中表现不俗的民警)。但要厘清的是,保护儿童免于棍棒教育,警方的作用实则是很有限的。这既涉及法律适用的问题,也受限于执法权限的掣肘。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保护儿童权益,的确离不开公共执法机构的努力,然而若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 织梦好,好织梦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263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