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让上海教育从量变到质变

移动版  2016-06-04 18:01  来 源:摘自网络  字号:

  课程改革需要我们不慌不忙和持续改变,让教育在“量”的积累中产生“质”的飞跃。 内容来自dedecms

  20世纪80年代,随着《义务教育法》颁布,实现“双基”、提高全民素质成为时代主旋律。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的课程教材“一纲一本”模式,已不适应“一大、二多、三差异”的国情,探索“一纲多本”成为国家课程教材改革的新要求。在这一背景下,1988年3月,国家教委委托上海市编制一套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供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使用。由此,上海启动了“一期课改”。一期课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改确定了“两个改变”“三个突破”的目标:改变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改变以必修课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三大突破”,即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为达成这一目标,上海一期课改计划经过五年的努力完成三项任务:制订一套中小学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编写一套中小学教材、练习册和教材说明书,编制一套录音、录像、幻灯、电影、计算机等辅助教学的软件。[1] 

织梦好,好织梦

  在一期课改实践与认识的基础上,1998年10月上海启动了以提高公民基本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二期课改”。二期课改的主题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主要解决三大问题:如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更有力地加强德育;如何以信息化带动课程教学的现代化。为了解决这三大问题,二期课改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整体研究课程结构;制订各学科改革的《行动纲领》及《课程标准》;启动幼儿教育的课程教材改革;特殊教育的课程教材改革;建立课改研究基地。[2] 内容来自dedecms

  历经两期课程改革,上海不仅在继承中发展创新,而且始终能够把握住影响教育质量的各大关键要素,包括学生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评价、教师和保障机制等进行系统变革。  内容来自dedecms

  明确育人目标: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dedecms.com

  “培养怎样的人”是课程改革首先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也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明确了培养怎样的人,才能设计相应的课程结构和教学评价体系。一期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劳动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并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目标是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拥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

dedecms.com

  从“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到“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由“素质为中心”到“以学生发展为本”,需要在课程结构、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相应改变。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期课改不仅将研究型课程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而且在教材内容上加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理科加强了自主性实验和实验基础上的归纳思维的培养,文科加强社会实践和实践体验基础上的交流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等。 

织梦好,好织梦

  设计课程结构:强调课程门类、时间等的系统架构 dedecms.com

  结构决定功能。课程结构反映了课程门类、课时分配等结构性要求。一期课改确立了既重视基本素质又重视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设计了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个板块的课程结构。  内容来自dedecms

  从课程结构上来看,一期课改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一是加强了德育课程,构建多渠道、全方位的德育课程体系;二是保证基础,语数外占50%课时,确保文理学科基础,同时增加技艺学科等;三是限制考试、考查,控制作业量,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等;四是引进职业技术因素,加强劳技学科,开设职业导向学科,劳技课中学生动手操作占课题的2/3等;五是重视个性才能健康发展;六是体现发达地区特色。上海的一期课改初步改变了课程单一的形态,编制了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教育部第八次全国性的课程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 

内容来自dedecms

  在一期课改的基础上,二期课改设置了由三类功能性课程和八个学习领域组成的课程结构。基础型课程主要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培养,其要求和内容是最基本、最基础的,为每一个学生打好终身受益的基础。拓展型课程侧重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其要求和内容具有广域性、层次性、选择性,每所学校、每个学生都有选择的机会,办出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研究型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其内容要求具有研究性、开放性、实践性。在二期课改中,上海将研究型课程作为一至十二年级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并逐步形成了小学以主题探究活动的形式为主,初中以课题研究活动为主,高中以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活动为主的基本序列。 

内容来自dedecms

  在课程结构中,上海还加强了选择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如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艺术学习领域中,二期课改的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采用“合分一体”、相互衔接、分段实施的设计方式,这是对一期课改中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合—分替代”的完善和发展,充分发挥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各自的优势,具有鲜明的上海特点(详见表1)。 copyright dedecms

课程改革:让上海教育从量变到质变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织梦好,好织梦

  除了整个课程结构的调整外,课程改革最为重要的是如何结合改革的整体目标和方向,进一步对各门学科课程进行系统完善与改革。二期课改中,上海确定语文学科着重解决四大关系:一是认字和写字,低年级要先认后写、多认少写;二是释词与用词,强化读与写的运用,淡化文字对文字的解释;三是范文积累与理解分析鉴赏,强化名篇积累、淡化过细的分析,在积累基础上逐步加深理解,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的程度;四是创作性写作与实用性写作,强化实用性写作,淡化“创作性”语言为主的倾向等。  内容来自dedecms

  改革教学与评价:强调“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dedecms.com

  在课程改革内涵发展阶段,上海强调“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改革。课程标准反映的是国家或地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也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考试评价的依据。由于中国考试文化盛行,很多时候,高利害的选拔性考试常常严重超越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造成“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的教育怪象。课程标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并没有得到有效维护,课程实施过程中背离课程标准而人为拔高难度的现象,不仅时有发生,而且日益严重,导致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因此,上海开展了历时5年多的“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对规范教学基本要求、回归教育本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织梦好,好织梦

  在评价改革方面,上海以绿色指标和“大数据”为核心进行攻关。2011年11月,在全国推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综合评价“绿色指标”,包括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与学业成绩相关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学生体质健康指数和跨年度进步指数十大指标。在绿色指标的研究与实践中,不仅让评价成为诊断学生和教学的有效手段,而且建立了上海质量监测的核心队伍,对促进“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各个区县和学校也基于绿色指标的测试结果,开展基于证据的教学改进工作。

内容来自dedecms

  下移管理重心:逐步建立“以校为本”的课改新局面 

织梦好,好织梦

  改革方向来自政府,力量源自基层,“自上而下推动”与“自下而上生成”相结合是课改落实的重要保证。以校为本是深化课改的必然诉求,是“下移管理重心,激发微观主体”思想的具体表现。以校为本强调将学校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单位,从学校SWOT分析、学校课程整体设计、体现学校改革方向的教学改革、评价与管理、学校教育质量的保障等方面的整体设计与实践。以校为本也有利于调动广大学校、教师和家长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织梦好,好织梦

  上海已经进行了为期六年的“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研究与实践”,就是下移管理重心,激发学校课程改革的主体性的探索。如比乐中学的青年教师较多,学校将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放在“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快速达标的实践”研究上。

织梦好,好织梦

  锤炼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作用

内容来自dedecms

  教研机制是中国教育独有的宝贵财富。中国教研机制组织严密、形式完备,作用不可小觑。上海各学科的教研员也是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研究、指导、服务的作用。  织梦好,好织梦

  相比较于其他的教育机构,各级各类教研组织开展的活动,包括校本教研,植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对教师的教学实践产生直接的、有操作性的、有针对性的帮助,受到教师的广泛欢迎。教研员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研员的生命力来源于扎根在教学一线的研究积累,教研员的专业影响力在于能够解决学校的“真问题”,教研员的价值在于能够总结、提炼和推广有效的教学研究成果。教研员在落实课程改革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内容来自dedecms

  课程改革让教研员从原来的统一教学进度组织,转移到基于课程观视野下的教学研究与服务工作,从考试教学评比、学科竞赛安排等,转移到基于标准的评价研究、分析、指导与反馈工作,从自上而下的指令性工作方式,转向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育文化的再造。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内容来自dedecms

  为适应信息化要求,上海率先从小学到高中普及了信息科技课程。经过4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以“信息素养”培养为主线,以“项目设计”和“任务驱动”为内容组织方式,强调“纵向连贯”“横向整合”的教材体系。除了在课程教学体系中加强了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外,上海还研制了《关于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提出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来源”“认知工具”“交流平台”,应用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指导思想中,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本文来自织梦

  课程改革作为一个可持续的“过程”,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迈克尔·富兰说:“改革不是‘改变’学校的制度和实践,而是不慌不忙地以一种文化代替另一种。”课程改革需要我们不慌不忙和持续改变,需要传承与发展,需要更加科学的决策过程与机制保障。这样才会发挥持续效应,让教育在“量”的积累中产生“质”的飞跃。(作者:王月芬,工作单位: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注释】 

织梦好,好织梦

  [1]《关于成立“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的设想和计划》, 1988年,内部档案。 

织梦好,好织梦

  [2]《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二期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沪教委基【1999】13号)。 内容来自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271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