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网友爆料,7月2日上午10点左右,在安徽合肥11路公交车上,一名小朋友因生病未让座,竟遭一名老人教训辱骂,称“小孩子就要给老人让座”。在小朋友下车时,老人骂道:“像你们这样不知道尊敬老人的快点滚吧。”
生活总是鲜活的,就连相似的新闻也扎堆儿出现,比如老人“逼座”。这类新闻大同小异,区别可能只在于发生地点与公交车次的不同。这类事件因其强烈的冲突,每每刺激公众的情绪,让人感到愤怒、无奈,抑或沮丧。
与“各打五十大板”一样,单纯指责任何一方也是没有道理的。一类事情经由民意的发酵而成为“现象级”的问题,显然有着诸如道德、制度等深层原因。
不过,无论是网友此前戏言的“老人变坏”、“坏人变老”,还是专家提及的“扩大公共交通供给”,都不免高调,并不能解决当下的“逼座”冲突。
其实,问题的关键仍在于回归具体情状、回归个体体征。而不要随意贴标签,不要将冲突泛化。比如,老人要求让座,“大道理”并没错,可也要考虑小女孩的实际情况,既然小女孩生病了,老人就该收回让座诉求。再说了,即便是老人,个中情况也各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dedecms.com
道德不是一根大棒,而是一种让每个人感到更舒服、更美好的软约束。我们讲尊老敬老,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都没错,但也应置于相对、动态的环境中,即强弱、尊敬是可以随机转换的,年轻人也会有身体不适的时候。何况,“尊老”的后边,还有一个“爱幼”;“老吾老”之后,还有一个“幼吾幼”。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与“逼座”相反,不少城市的民调显示,“让座率”或者说“让座意愿”仍非常高。这表明我们的城市公共交通中,文明礼让毕竟还是主流;再者,几乎每一次“逼座”冲突,都会极大消解公众的意愿,甚至使之产生某种让座的抵触。
总之,好的德行,不会产生于恶语逼迫,而只能产生在相互理解、谅解之上。(胡印斌)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284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