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教〔2016〕293号
万宁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校车接送学生管理办法》的通知 内容来自dedecms
各中学,中心学校,局直属单位,民办学校(幼儿园):
现将《万宁市教育局校车接送学生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内容来自dedecms
2016年7月12日
copyright dedecms
dedecms.com
万宁市教育局校车接送学生管理办法
安全是学校和幼儿园工作的第一生命线,为进一步规范校车和接送学生工作的管理,切实提高校车接送学生的安全保障能力,落实预防为主,明确职责,确保学校和幼儿园校车接送的学生安全,特制定本办法。 内容来自dedecms
一、校车注册及使用管理 dedecms.com
(一)校车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必须经过市教育局和交警部门审核验证注册登记。
(二)校车安全技术须符合国家规定标准,设置规范(即安装标志灯、停车指示标志、每人一座的安全带、卫星定位装置以及配置的逃生锤、千分灭火器等),学校和幼儿园严禁使(租)用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的客运车辆集体接送学生,坚决打击使用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拖拉机等非客运车辆搭载学生。
dedecms.com
(三)严格执行每日校车出车前的安检制度。
本文来自织梦
1、安检:驾驶员每日校车出发前需严格全面检查车辆状况,必检内容有:刹车、轮胎、座位、窗门、两水一油一气、雨刷、反光镜、车载消防设备,检查正常后作好书面记录。
内容来自dedecms
2、卫生消毒:按时做好校车卫生清洁工作和每日消毒工作,特别是传染病流行期间更要加强落实并做好记录。 织梦好,好织梦
二、校车司机的管理 dedecms.com
(一)校车司机必须持证上岗,具有相应驾驶资格和驾驶经验,并且工作认真负责、细心稳重、热爱孩子。严禁非专职司机驾驶校车接送学生。
内容来自dedecms
(二)坚持“八个不用”,严把校车驾驶人审查关。即①身体不健康的不用;②驾驶客运车辆有严重超员违法记录的不用;③有严重超速违法记录的不用;④近3年内任一个记分周期内累计记分满12分的不用;⑤不具有三年以上相应准驾车型安全驾驶经历的不用;⑥受过治安、刑事处罚的不用;⑦发生过交通死亡事故并负有责任的不用;⑧未与学校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的不用。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加强对司机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其安全行车意识,做到安全行驶、文明礼让,不超速、不抢道,不开斗气车,确保学生安全。
(四)接送学生期间,司机必须在学生上坐系好安全带,随车教师示意可以开车后,校车方可启动前行,必须保持匀速行驶,不得超速驾驶。坚决杜绝校车超载超速现象,避免一切不安全驾驶的行为。 织梦好,好织梦
三、校车线路站点管理
内容来自dedecms
(一)校车行驶路线、运行时间、停靠站点由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会同市公安交警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联合进行实地勘察确定。
dedecms.com
(二)各校(园)不得随意变更校车行驶线路,不得随意停车接送;若有学生因特殊原因更改上、落点或改乘其它线路车辆,家长须提前告知学校(幼儿园),随车教师必须在当日记录中做特别说明,以防遗漏。
四、接送工作管理
(一)建立专人随车制度。每车应配备1—2名随车工作人员,负责做好学生上、下车安全及与家长的交接工作。
本文来自织梦
(二)随车教师必须在乘车前仔细对照乘车学生名单,确认核实当次乘车学生名单及人数无误后,方可上车。 dedecms.com
(三)随车教师做好出发前安全教育工作,要求学生系好安全带,提醒学生不要将头、手伸出车窗外,不在车内嬉戏玩耍,不站立观望,保证学生在行车过程中的安全。 copyright dedecms
(四)随车教师在跟车过程中,要对照乘坐校车学生名册,确认每个站点上、下车的学生,确保学生上下车的安全。
内容来自dedecms
(五)驾驶员和随车教师须熟悉接送学生家长,如遇陌生人员对接学生须向家长打电话询问清楚,经家长同意后方可进行交接并做好记录。 copyright dedecms
(六)校车在接送学生途中如遇到交通事故,随车工作人员应采取紧急救护措施,并积极配合交通部门进行事故处理。校(园)领导要及时将事故情况报市教育主管部门。
(七)随车教师在跟车结束前,必须对整个车厢进行检查,确认是否遗漏孩子和物品。
copyright dedecms
(八)随车教师在跟车结束后须再次检查乘车记录,并签名确认后,再由校(园)长签名,每月将乘车记录交办公室备案。
(九)校车入校(园)后统一组织学生进班,防止出现因学生自行活动引发的安全事故。 内容来自dedecms
五、责任书签订 本文来自织梦
配有校车的学校(幼儿园)的举办者要同校长(园长)签订校车安全责任书,并定期对其安全工作进行检查;校长(园长)要同校车司机、接送人员及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齐抓共管,确保学生上下学的安全。 内容来自dedecms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285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