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四季养生

移动版  2016-07-23 02:52  来 源:摘自网络  字号:

  □王万顺 (文峰区)

  养生,是当下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养生一词,源于《管子》,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我国最早的养生理论来自《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却来源于《易经》。《易经》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理论,四季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的精髓。 织梦好,好织梦

  《周易·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中的养生天时正是顺乎自然,就是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使人的身体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就提醒人们须顺应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一年“四气”变化特点来调摄精神,达到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的目的。《易经·革卦》强调“顺乎天而应于人”,顺乎天就是顺乎自然,也就是顺应四时阴阳养生。 织梦好,好织梦

  《周易·说卦传》认为“震”为东方之卦,象征春天。《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说:“春天阳气上升,渐渐向外发散,生育万物,显示出其姿容,叫‘发陈’。”春季养生法则,要晚卧早起,“广步于庭”,要多散步,把冬日在身体积蓄的潜能发散出来,逐渐增加户外活动,以增加血液循环。 中医认为“春宜柔”,不要过早减掉冬衣。五行中的饮食养生“谨和五味”,是指食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的调和要适应。中医学说,肝属木,而春季在五行中也属木,两相对应。人体生发靠的是肝气,春季养生,身体要增加阳气,以顺应天时,养肝补脾是春季的重要养生原则。同时,春天的阳气向外散发,身体的皮肤也开始舒张,风寒比较容易入侵。这时就要泻泻肝火,敲敲三焦经,背部刮痧可以祛寒气。 内容来自dedecms

  《周易·说卦传》认为“离”为南方之卦,象征夏天。夏三月,又称为孟夏、仲夏、季夏。《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指物生以长,故蕃茂而华秀。”夏季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所以说万物华实,要夜卧早起缓和阳气。夏季气温显著升高,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能量的消耗比较大,人们应保持旺盛的精神,使体内的阳气宣发于外,与其阳盛的环境相适应。这就是夏天的养生之道,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损伤心气。立夏以后,天黑的晚、亮的早,往往会造成人们的睡眠不足,应适当午休补充睡眠。夏季高温逼人,会使人烦躁不安。因此,夏季的调神情志应与“夏长”之气相适应,以“静”养心,保持心情舒畅。 夏季饮食要以清淡为主,为增强免疫力,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就要多吃新鲜瓜果、蔬菜。

织梦好,好织梦

  秋季,《周易·说卦传》认为“兑”为西方之卦,象征秋天。《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天三个月叫‘容平’,自然景象因为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这时候天高风急,地气清萧。处于这种自然气候,人们要早睡早起,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才能保持神志的安宁;同时还要收敛神气而勿外漏,从而使肺气清萧,这一做法适应于秋季养生。秋季饮食养生,要重清淡,避免油腻,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秋天气候干燥,饮食应以滋阴润肺、防燥护阴为主。秋高气爽,适应外出游山玩水,适宜进行跑步、登山等运动,增加活动量。秋季人体的阳气开始收敛,在精神调摄方面,要做到使情志与“秋收”之气相适应。精神上做到养收,保持神志安宁。 织梦好,好织梦

  冬季,《周易·说卦传》认为“坎”为北方之卦,象征冬天,“万物之所归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天的三个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此时天寒地冻,人们要早睡晚起,以待日光。”要保养精神,同时要保持温暖,避免受寒,不要使皮肤过于出汗,导致闭塞的阳气不断损伤,这就是冬季养生之道。 冬季饮食调养要遵循养阴的原则,宜食用热量较高的食物。冬至之后阴气将开始消退,阳气将复萌,有道是“冬季进补,开春打虎”、“补在‘三九’”,此时进补能使人的精气储存于体内,到了春天便不会生病。同时冬季是肾主令之时,要补肾、补元气,要多吃黑色食物,以补肾强身。人们在调摄精神方面,要敛阴护阳,做到养精蓄锐。冬季气候寒冷还容易让人血液循环变慢,心、脑部容易供血不足,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诱发疾病。所以人们要加强锻炼,保持合理饮食,经常晒晒太阳。 本文来自织梦

  总之,顺应自然,四时顺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是《周易》的人体观在我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基础上,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dedecms.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287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