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人更当慎言慎行

移动版  2016-07-26 18:04  来 源:摘自网络  字号:

  最近,莫言提议缩短学制,被一些教育名人批评是“无知无畏”、“不懂教育”。莫言的不懂教育恐怕在于他将学生“累计起来十二年当中,最少有一年半的时间复习应考”归因于学制,却不清楚这是受中小学教育体系影响出现的问题。许多专家忽略了这一点,转而批评他建议缩短学制是“无知无畏”,是不是同样犯了顾左右而言他的错误呢?

内容来自dedecms

  著有《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的徐贲先生说,“事实”是公认的知识,而“想法”只是个人的看法。任何“想法”都不具有自动正确性,必须要经过证明才获得正确性。证明也就是说服别人,清楚告诉别人你的想法正确的理由。批评莫言的建言至少要针对莫言关于缩短学制的理由,指出其推论不当的逻辑错误,而不是简单地撂下“无知无畏”、“不懂教育”,转而大谈“六三三”、“六二四”之类的国际惯例。 copyright dedecms

  前两天,看到某教育名人在微信上大谈自己活着对其他教师成长的意义的言辞,声称自己的名字与自己“已经没有多大关系,而只是公共符号”了,这不禁让我想起同样是名人的作家毕淑敏相关的言说,“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分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同样是思考“我”的存在价值,是不是可以谦卑一点,至少要弄清自己说的概念是否恰当。须知“公共符号”是指被大家认可的或达成共识的,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图形、色彩、文字、字母等或者它们的组合。这位老师得到多少人或多大程度的认可呢,或者说他真的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吗?鲁迅先生早年就深刻指出,中国人骨子里呈现出“二我”化,一为奴才,一为主子。这位老师的自我符号化,即“二我”化,一为本我,一为神我。不知道李老师在言说时是否意识到将自己符号化会给人带来怎样的审视,又会给自己的拥护者带来怎样的诱导? 内容来自dedecms

  综合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名人尤其是教育名人是不是应该明白,在“名人效应”下,自己的一句话可能会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可能让一些判断力不足的粉丝争相模仿。所以,各行各业的名人们,是不是要提醒自己慎言慎行? 内容来自dedecms

  就言论来说,或许你发表的言辞原本就有问题,或许这言辞在特定的场景里存在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从批判思维的视角来看,你的言辞一旦吐出来,就该接受批判——来自他人的,更应该是来自自己的。谁也不是圣贤,谁都不会真理在握,谁都有可能出现不假思索、信口开河的时候,但作为教育名人,恐怕在发表言论的时候应该更谨慎一点,严密一点,不能只图一吐为快。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288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