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在大多数小学,信息技术都没有列入统一考试科目,上网玩游戏、QQ聊天是大多数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主要活动。学生不喜欢信息技术课的重要原因是对授课的内容不感兴趣、上课学不到有用的东西。指导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掌握“有用”的技能,让他们感受到信息技术课确实是“有用”的,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dedecms.com
在探索中体验成功 织梦好,好织梦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本来是充满好奇心的,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学习热情的保护,常常用枯燥的示范演示开展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从一开始就处于低谷中,甚至感到厌烦。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在教学组织上,就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因“疑”生趣,产生探索的动机。青少年身上都蕴藏着探究的欲望和潜能,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为学生自主探究创建了平台。例如,在讲解复制和粘贴操作时,可以只讲解通过编辑菜单进行复制和操作的操作方法,但同时要提醒学生还有很多复制和粘贴的操作方法,然后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自主探究,那么,他们就会自主探索出通过工具栏进行复制和粘贴的操作方法。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还可以使用键盘命令+和+。习惯使用鼠标右键的孩子还可以发现,选中内容后右击鼠标,在快捷菜单中也可以实现此种操作,等等。引导学生自主地搜索有关信息、并有选择地利用这些信息完成一系列“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不断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学习精神。可以说,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和探索空间,凡学生能动手操作的,教师绝不代替,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
内容来自dedecms
在协作中共同发展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小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基础差异比较大,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能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习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个难题: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难以接受。开展协作学习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式。协作学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英国大文豪箫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借用这一说法能形象地说明协作学习的优越性,几个学生一起交流学习信息技术的经验和体会,就会促进每个学生从同伴身上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为了科学地开展协作学习,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基础进行调查,并以此为依据编排座位和建立学习小组,每组中要有基础特别好、接受能力非常强的孩子,也要有基础比较差、反应比较慢的孩子,基础特别好的孩子担任小组长,统领本组的学习,有问题可以由他及时进行辅导。另外,每节课要安排本小组的同学轮流进行值日,并负担每节内容的辅导任务,让孩子全员参与,都能体验成功。比如,在学习《建立学校网站》时,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如学校概况、教育园地、师资建设、教育科研、学生社区等),让他们自己划分职责:有人负责图片信息的收集,有人负责文字信息的收集,有人专门进行版面的设计……这样的形式,学生喜闻乐见,学生在协作研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反思失败的原因,同时也锻炼了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dedecms.com
在应用中学习创新
本文来自织梦
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评价和呈现信息的能力,更要突出实践创新,学会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为在信息社会中工作与生活奠定基础。例如,在对键盘基本键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可以组织一次字母录入竞赛,利用“金山打字通”软件进行竞赛,看谁的速度快。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学习劲头来了,在竞赛过程中你追我赶,都希望自己的输入速度快起来。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及字母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又如,在教学演示文稿时,有一位教师安排学生运用有关软件进行自由创作,班上的一名女生创作了一组名为“天山上的房子”的作品,她先用“金山画王”画了一幅画:悬崖峭壁、白雪皑皑的天山上,有一座漂亮而别致的房子,在房子的旁边手牵手站着美丽的公主和王子。这幅画呈示之后,出现标题:天山上的房子,然后在下面的页面中她制作了公主和王子初识、相爱、结婚等几个版块,点击每个版块都会跳转到相应的内容。动态、美丽、扣人心弦,给人讲述了一个美丽而遥远、似乎又有些不可思议的故事。由此可见,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是有很大潜力的。重视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他们应用计算机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所学知识能够及时得到运用,并在应用中使知识得到及时印证、体会和巩固,同时又能使学生对没有理解的内容产生再认识的渴望,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文来自织梦
(作者:四川省乐至县通旅镇中心小学 文明友)
本文来自织梦
《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21日第10版 内容来自dedecms
dedecms.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310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