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部门联合发文加强法制教育 扼住青少年犯罪咽喉

移动版  2016-09-30 02:11  来 源:摘自网络  字号:

未来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 李盈盈)“到2020年,我国各地将建成60所左右国家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争取在中等以上城市建立至少1所符合标准的实践基地,在县(市、区、旗)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未来网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和共青团中央7部门联合发文,提出上述要求,构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网络。 本文来自织梦

织梦好,好织梦

织梦好,好织梦

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来自dedecms

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再上新台阶 内容来自dedecms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学校法治教育存在法律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模式单一、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要转变法治教育方式,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以法治观念养成为中心,实践教学与探究学习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法治教育格局,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推进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

dedecms.com

7部门指出,这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七五普法规划)提出的“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要求,把法治教育放在国民教育的重要位置,大力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改革创新。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该负责人认为,“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也是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6]26号),构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网络的重要环节。”希望依托实践基地,开展多样化的法治实践教育,以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

内容来自dedecms

7部门表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推动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参加法治教育基地活动,让每名中小学生都能参与实践基地的教育活动。”

copyright dedecms

人大代表建议把把法制课程列为中小学必修课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对频发的校园暴力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织梦好,好织梦

业界也一致表示,加强法制教育,补齐学生法制教育“短”板,是遏制校园暴力多发的一个重要抓手。 内容来自dedecms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集宁一中校长李一飞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说:“法制教育的缺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培育良好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人人懂法,必须从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

织梦好,好织梦

李一飞表示:“培育现代法律精神和法律信仰,关键是要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把法制课程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纳入中考和高考范围。” 织梦好,好织梦

李一飞认为法制课要教育孩子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是不可以做的,它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将造成哪些危害,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等等。同时,学校可以会同相关单位不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比如“小法官”、“模拟法庭“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法制教育。 内容来自dedecms

专家:加强法制教育是杜绝校园暴力第一步 copyright dedecms

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主任、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治理校园欺凌,杜绝校园暴力,学校首先要加强法制教育。 copyright dedecms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告诉未来网记者,“法制意识的基础是规则意识,没有规则意识,法制意识只能图有其表。”因此,法制教育先讲好规则,从平时的一言一行开始,而不是只盯着那些极端的行为。有关校园行为规则教育应当扩大,包括对他人尊严和权利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校园暴力的治理首先不是依法治理,而是依规治理。”皮艺军补充道。

内容来自dedecms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认为,“对于青少年之间的暴力行为,法制教育虽然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但不能纯粹就法治而开展法制教育,一定要配合其他方面,要与生命教育等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氛围。”

本文来自织梦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拨打新闻热线0531-81695000,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dedecms.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313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