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何允”

移动版  2016-10-06 18:03  来 源:摘自网络  字号:

原标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何允”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日出以前,往上海的东南方向天空延伸到遥远处,可以看到一颗暗淡的小行星。一个月以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将一颗编号为291633的小行星命名为“何允”。半个月前,这位95岁高龄的中国广播电视技术先驱因病逝世。他的一生,低调而务实,正如这颗“何允”星,虽不求璀璨耀眼,却在浩瀚宇宙中自有光芒。

织梦好,好织梦

  东方明珠,上海地标建筑。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广播电视塔地址,何老走过了上海的许多地方,领衔了这座广播电视塔的技术设计。

本文来自织梦

  从18岁到80岁,何老一直和他最挚爱的广电技术事业在一起。这对夫妻之前的名字都没有“允”字,后来却不约而同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可谓有缘。何老的夫人、著名电视编剧黄允女士回忆,是艰苦的抗日战争岁月,让何老与广电技术结缘。他青年时期曾在上海学习无线电技术,1940年辗转到了重庆,在国际广播电台担任助理工务员。“那时候日本人往电台扔炸弹,他们躲在地下室,只听得见哐哐哐的巨响。轰炸结束后,他们也不害怕,搬到另一个地方继续播出。” dedecms.com

  这段经历激发的民族责任感决定了何老的人生走向。1948年他在上海交通大学读研后,本来有机会去美国攻读天文学,但他心心念念要为国家做点事情,毫不犹豫去了条件艰苦的解放区。随着南通、扬州、南京先后解放,他就一路跟着建设广播电台,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1954年他回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正逢上海广播电视事业初创阶段,他成功研制了20千瓦调频发射机,开创了我国自行研究制造调频发射机的先河。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文革”以后,他组织技术人员研制了彩色电视机、50千瓦调频发射机、100千瓦中波发射机等多项设备,为上海乃至全国广播电视技术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内容来自dedecms

  直到1954年,电台报时都是由播音员手工敲钟,不够准确。何老自己设计了一套全自动报时系统,利用上海天文台的标准秒脉冲信号用电话专线送到电台播控中心,报时准确度达到百分之一秒,是一项首创的技术,后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特地来取经。

本文来自织梦

  与何老共事了20年的上海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总经理冯俊雄介绍,从1990年开始,年近70岁的何老带领团队研发及开通了上海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网络,成为全国首创。此后他毫无保留地将这一技术传授给黑龙江、海南、浙江等地区。在何老88岁时,他因为这一工作获得了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颁发的杰出贡献荣誉奖。

dedecms.com

  何老曾经有两个理想,一个是广播技术工程师,还有一个就是天文学工作者。如果说前者是终生事业,后者则是终生爱好,他的书架上最多的就是广电技术和天文书籍。这位资深的天文爱好者,是上海市天文学会会员,他的家里有一堆厚厚的玻璃,他曾经想要自己磨一个望远镜。

copyright dedecms

  上海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林清说:“我们天文爱好者的第一台望远镜,就是他出资捐赠的,直径达30公分,我们把它叫做‘何镜’,上海的天文爱好者都知道这台望远镜的大名。” 内容来自dedecms

  上海天文博物馆筹备期间,何老捐赠了自己收藏的多台天文望远镜以及文献作为馆藏。今年年初,他再次捐赠自己珍藏的多套天文著作和3本星图,希望物尽其用。尽管早就上了年纪,他仍喜欢浏览一些天文网站,还在一些论坛发表意见。

本文来自织梦

  他最后一次参加上海天文学会的年会是在2014年。上海天文学会秘书长汤海明回忆,当时考虑到何老年纪大了,就劝他不用去了,但何老说他很想参加,也喜欢听那些星星的“故事”。

dedecms.com

  就在去世前几天,何老还能把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230位。他精神矍铄地和汤海明聊起正在临港筹建的上海天文馆,并约定圣诞节时去佘山看一看天马望远镜。 本文来自织梦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315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