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教育 天翻地覆大变化

移动版  2016-10-09 06:54  来 源:摘自网络  字号:

金秋九月的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秋高气爽,八岔中心校园鲜花盛开,绿草如茵,文化墙上,浓浓的赫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宽广、整洁的操场上,正在上着一堂别开生面的体育课,只见老师带着孩子们做游戏、玩耍,欢乐声洒满校园。

内容来自dedecms

走进教学楼内,不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透着教室的门窗,映入眼帘的不仅是那整齐划一的标准桌椅,与走廊一样的白色大理石地面,更有那连城里学校都很少见的、给课堂带来轻松愉悦的触摸一体机,教学设备的先进程度令人啧啧称赞。整个楼内随处可感受到沁人心脾的书香,让人目不暇接的传统赫哲族艺术。 dedecms.com

校长许永彬告诉记者,学校能发生如此翻天覆地变化,都是党和政府对赫哲教育高度重视和投入的结果,是几代老教师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八岔赫哲族乡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整个赫哲族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dedecms.com

从教近30年的八岔中心校赫哲族老教师吴宝文见证了学校的变迁,谈起学校的发展历程,他如数家珍。 内容来自dedecms

1988年9月刚开学,刚刚毕业的吴宝文被分配到中心校任教。他清楚地记得,那时的学校条件非常艰苦,设施简陋。操场上蒿草满地,雨天泥泞不堪,师生到学校要穿靴子;所有桌椅都是教师们用木板自己制作,然后再涮上油漆,黑板也是老师自己用木板制作,刷了一层墨汁;粉笔虽然是供应的,但也得节省用,就连小手指盖大的粉笔头都舍不得扔掉;全校一个足球、一个篮球、10副冰刀轮着用;教室是1985年建的一栋60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平房,由于开裂成了危房,冬天往里灌风,雨季往里渗雨。冬天,各教室木制窗户外都要罩层塑料布用来保暖。教室内用炉子取暖,要用老师和学生捡来的柴火和木头当燃料,教室内常常烟雾弥漫。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国家非常重视赫哲族的教育发展,1991年,由国家投资建起了一栋600平方米的二层楼,水泥地面、密封较好的钢窗,并且有了综合实验室、卫生室、图书室等。操场也进行了拓宽,有了足球门、篮球架等体育器材;1997年,国家又投资兴建了280平方米的平房,拓宽功能室;2002年,国家再次投资,在原来基础上,把原来平房推倒,重新翻建成983平方米教学楼,有了功能室、音美室、综合实验室、微机室、器材室、图书室等。

内容来自dedecms

2013年的一场大水,将教学楼冲成危房。 本文来自织梦

2014年,由大庆石油总公司援建,一栋210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拨地而起,又兴建了990平方米的两层楼幼儿园;操场铺设了彩色道板,各种健身器材、教学设备一应俱全,还给每名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

内容来自dedecms

在教学上,陆续开办了赫哲音舞、电子琴、伊玛堪说唱艺术、鱼皮工艺制作、民族体育竞技、赫哲民间文学等赫哲特色教育,开展各种体现赫哲文化特色的活动,建立了赫哲文化墙、设计了民族学校标志,编写校歌、校训,开展走廊文化建设和赫哲文化进军营等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耳濡目染赫哲民族文化魅力,更好地传承、保护赫哲族文化。传统体育竞技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让孩子们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 copyright dedecms

许永彬告诉记者,过去老师是以中专毕业生和代课民办教师为主,现在教师学历基本上都达到本科以上学历,还有一名硕士研究生学历。两名特岗教师、四名副高级职称,中级教师达到了一半以上。学校还被评为省级标准化合格学校和市标准化先进学校。

织梦好,好织梦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廖东升说,很多学校开始传承、挖掘、整理赫哲文化,还有的学校把赫哲民间文学编成校本教材,如八岔中心校,传承赫哲文化从娃娃抓起,这样更加有利于传承、保护赫哲文化。

copyright dedecms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316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