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状况指数和专项休闲活动指数等环境监测和休闲活动条件状况信息。
2015年,亚龙湾滨海旅游度假区水质指数为5.0,全年水质极佳;海面状况指数为4.7,海面状况极佳、优良、较差的比例分别为90.5%、1.8%、7.7%,影响海面状况的因素主要是降雨导致的天气不佳。年平均休闲(观光)活动指数为4.6,非常适宜开展海底观光、海滨观光和沙滩娱乐等多种休闲(观光)活动。需要注意的是监测时段中,紫外线辐射强度较强,年平均防晒指数为3.4,进行户外活动需注意防护。
2011年~2015年,亚龙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各项监测指标变化较小,水质状况和海面状况保持为极佳。
2015年,我省对海口、马村、三亚、洋浦和清澜5个海洋倾倒区开展监测,其中进行倾倒活动的海洋倾倒区3个,为海口、洋浦和三亚海洋倾倒区。2015年总倾倒量为138.2万立方米,倾倒物质均为清洁疏浚物,全年签发废弃物海洋倾倒许可证7份,批准倾倒量约340万立方米。
结果表明,各倾倒区海域水深变化情况均未超出倾倒区选划或增量论证预测的变化范围,满足倾倒使用要求。各倾倒区海域水质、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和沉积物质量标准,满足海洋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大部分倾倒区底栖生物种类和生物量较2014年有所增加,仅个别倾倒区底栖生物种类和生物量略有下降。总体上,倾倒活动未对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和邻近海域海上活动造成明显影响,倾倒区功能发挥基本正常。
2011年~2015年,监测倾倒区海水水质和沉积物质量、水深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均基本保持稳定。
5 主要入海污染源状况
5.1 入海排污口环境状况
5.1.1 入海排污口分布及类型
2015年,我省对19个陆源入海排污口进行常规监测,其中包括重点排污口1个,一般排污口18个。监测的19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分布在海口市、文昌市、陵水县、三亚市、东方市、儋州市、临高县、澄迈县等八个市县,从排污口类型上看,工业、市政和其他排污口分别为4个、12个和3个。
5.1.2 入海排污口状况
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情况 3月、5月、7月、8月、10月、11月对19个排污口进行6个航次的监测。结果表明,4个排污口全年6次监测均达标排放,15个排污口至少有1次监测超标排污,其中清澜海军码头排污口和春江入海口全年6次监测均超标排污,主要污染要素是总磷、氨氮。与2014年相比,超标排污口的数量有所增加。
陆源入海排污口的超标污染要素 2015年入海排污口排放的超标污染要素为总磷、粪大肠菌群、氨氮等,其中总磷超标次数最多。
不同类型入海排污口中,市政类和工业类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分别为70%和88%,其它类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为33%。2011年~2015年,工业类排污口达标排放率较高,其他类排污口达标排放率较低。
5.2 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状况
2015年,对海口市龙昆沟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进行了监测,其中,5月对该海域实施了水质监测,8月实施了水质和沉积物监测。
监测时段,该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要素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沉积物质量超过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主要污染要素为石油类、硫化物和有机碳。海口市龙昆沟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的要求。
2011年~2015年监测结果显示,龙昆沟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均为劣四类,水质无明显改善,主要污染要素为活性磷酸盐、生化需氧量和无机氮;沉积物质量等级为劣三类,主要污染要素为石油类和硫化物。
5.3 海洋垃圾
2015年,我省在三亚湾海域开展了海洋垃圾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的种类、数量和来源。
海面漂浮垃圾 三亚湾海域的垃圾监测结果显示,海面漂浮垃圾主要为塑料袋、塑料瓶等。大块和特大块漂浮垃圾平均个数为89个/平方公里;中块和小块漂浮垃圾平均密度为3.7千克/平方公里,平均个数为5896个/平方公里。海面漂浮垃圾主要来源于陆地和海上活动,所占比例分别为47.6%和52.4%。
海滩垃圾 三亚湾沙滩的垃圾监测结果显示,海滩垃圾主要为香烟过滤嘴、瓶盖、包装袋等。平均个数为149893个/平方公里,其中塑料类垃圾数量最多,占69.4%;平均密度为393.4千克/平方公里,其中木制品垃圾密度最大,占垃圾总数的43.3%。海滩垃圾主要来源于陆地和海上活动,所占比例分别为88.9%和11.1%。
海底垃圾 三亚湾海域的海底垃圾监测结果显示,海底垃圾主要为包装袋、塑料袋、金属瓶罐等。平均个数为10809个/平方公里,其中塑料类垃圾数量最多,占82.6%;平均密度为104.9千克/平方公里,其中金属类垃圾密度最大,约为54.1千克/平方公里。
2013年~2015年监测结果表明,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总体呈下降趋势;2015年海底垃圾平均数量较2014年略有增加。
6 海洋灾害与损害
6.1 灾害性海浪
2015年度南海出现浪高大于4米(巨浪)的日数共有47天,较2014年略有减少,浪高大于3米(大浪)的日数共116天。2015年因热带气旋(热带风暴及以上级别,下同)影响产生的巨浪日数25天,因冷空气影响产生的巨浪日数20天,冷空气与热带气旋共同影响产生的巨浪日数2天。与2014年相比,因热带气旋产生的巨浪日数增多,因冷空气影响产生的巨浪日数减少。
2015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27个热带气旋,较常年偏多1.5个。其中有5个热带气旋进入南海,有1个登陆海南岛:1508号强热带风暴“鲸鱼”于6月22日18时50分在海南万宁和乐镇一带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级(25米/秒),是今年第一个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较常年偏早4天。
2015年进入南海的热带气旋个数与2014年相同,但受热带气旋影响时段偏长,因此其引发的巨浪日数也多于2014年;受强厄尔尼诺影响,华南年平均气温为历史最高,南海受冷空气影响较弱,其引发的巨浪日数也相应明显减少。总体上,2015年巨浪日数比2014年有所减少。
2015年海南省因风浪造成的海上事故3起,沉船2艘,3人死亡(含失踪)。与2014年相比,2015年海浪造成的灾害,船舶损毁明显减少,人员伤亡增加,经济损失较小。
6.2 风暴潮
2015年,海南岛沿岸出现一次明显风暴潮过程,由1522号强台风“彩虹”引发。与2014年出现的两次特大风暴潮相比,2015年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明显减小。
1522号强台风“彩虹”于10月4日下午2点左右在广东省湛江市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5级(50米/秒),是建国以来在十月份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在海南岛沿岸引发不同程度的风暴增水。10月4日海口秀英验潮站出现最大增水值81厘米,最高潮位321厘米(当地基面,下同),超当地警戒潮位31厘米,其它站未超当地警戒潮位。
2015年,受“彩虹”风暴潮和近岸浪共同影响,造成海南省水产养殖受灾面积152公顷,沉没渔船2艘,损毁防波堤101米,直接海洋经济损失总计为3288.6万元,死亡(失踪)2人。
6.3 天文大潮
2015年天文大潮期间,海南岛沿岸各站最高潮位均未超过当地警戒潮位。
6.4 海岸侵蚀
2015年,海南省热带气旋影响较常年偏少,部分海岸段侵蚀速率有所减缓,但在海平面上升、海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作用以及人工涉海项目建设影响下,部分岸线受到海岸侵蚀的影响仍较为明显。
2014年~2015年,海口市西海岸镇海村海岸段0.558千米的海岸受到侵蚀,最大侵蚀速度4.5米/年,平均侵蚀速度2.6米/年,较前几年相比,该海岸段侵蚀范围及速率有所减缓。
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部分海岸段侵蚀较为明显:2013年~2015年,琼海博鳌出海口北侧海岸段最大侵蚀后退约60米;2012年~2015年,琼海龙湾港南侧海岸段最大侵蚀后退约40米;2014年~2015年,陵水香水湾海岸段最大侵蚀距离26米,清水湾海岸段最大侵蚀距离20米。
6.5 赤潮
2015年我省海域共监测到赤潮5次,赤潮累计面积约为102平方公里,赤潮生物种类为夜光藻、球形棕囊藻、赤潮异弯藻、锥状斯克里普藻和反曲原甲藻,赤潮未造成毒害事件。2015年赤潮主要发生在陵水分界洲近岸海域、文昌市龙楼石头公园附近海域、儋州市白马井和排浦镇近岸海域、三亚市近岸海域、海口湾美源游艇码头近岸海域。
6.6 海水入侵及土壤盐渍化
2015年,我省继续对海南省三亚的海棠湾和榆林湾地区进行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状况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近五年海水入侵情况基本稳定,土壤盐渍化程度略有减轻。
海水入侵状况 榆林湾监测区域海水入侵情况较海棠湾严重,但入侵程度较低,范围较小,入侵距岸0.5公里以内;海棠湾监测区域水质为酸性,未发生海水入侵。与2014年相比,监测区海水入侵情况基本保持稳定。
土壤盐渍化状况 榆林湾监测区域存在土壤盐渍化现象,入侵范围较小,距岸0.3公里以内,较2014年略有减轻,其盐渍化类型为氯化物-硫酸盐型中盐渍化土和轻盐渍化土。海棠湾监测区域为硫酸盐型非盐渍化土,未发生土壤盐渍化。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321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