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结合:让体育回归教育

移动版  2016-10-26 02:28  来 源:摘自网络  字号:

体教结合:让体育回归教育 dedecms.com

织梦好,好织梦

  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回归教育,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让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有学上、有书读;第二是让广大青少年除了应对文化学习和高考外,有机会参与体育运动和赛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copyright dedecms

  2016年夏天,里约奥运会再次点燃了民众对奥运、对体育的热情。而实际上,近年来,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精心部署下,随着《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等文件的发布,特别是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召开,体育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体育领域一直热度未减。体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独特功能和价值不断拓展和强化,并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与蓬勃发展的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改革呼声最高的竞技体育。

织梦好,好织梦

  中国竞技体育从新中国成立时的百废待兴,到如今高居金牌榜前列,中国的竞技体育在半个多世纪里,从基础差、底子薄到跃升至世界“第一集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绩,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为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举国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凭借这一体制的实施,中国竞技体育在国力尚不强大的情况下迅速崛起,确立在亚洲乃至世界的领先地位。可以说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没有“举国体制”,就没有中国竞技体育的今天。

本文来自织梦

  “举国体制”是在新政权建立之初的特殊历史时期,为了对内凝聚民族精神、对外获得国家认同、拓展国际空间而参照苏联体育体制建立起来的。 copyright dedecms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社会结构转型和利益格局变动使得“举国体制”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和竞技体育改革的需求,局部赶超和争光为先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构建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其中,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短缺问题是竞技体育发展中久治不愈的顽疾,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织梦好,好织梦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三级训练网”,随着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绝大部分区县体育局撤并,致使基层业余训练网受到很大冲击,基层体校数量和规模均显现逐步萎缩态势。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的3687所降至2010年的1933所,20年减幅近50%,近年虽有所回升,但后备人才匮乏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基层训练单位缺乏政策和经费保障,基础设施差,条件艰苦,特别是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严重缺失,竞技体育人才链在基础端与教育系统脱节,出路不畅,体校招生难、发展难已经成为制约事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人才培养机制根本无法适应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教育系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同样困难重重。1987年,我国以“体教结合”为目标,由原国家体委正式发布《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实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确定了首批51所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试点学校,开启了竞技体育院校化之路。经过近30年的艰难探索,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全国已有275所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促进了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和发展了校园文化,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但由于受基础设施、经费保障、医疗科技支撑保障、专业教练员,特别是生源和学训矛盾等深层次问题的制约,可以说,竞技体育院校化这条路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真正由高校培养出来的顶尖运动员还比较少。

内容来自dedecms

  体育的本质是教育,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体育、德育、智育互相联系,德智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体乃德智之舟,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离开教育,体育的发展基础是不牢固的。发展运动素质不可忽略文化素质,提高竞技能力不能以牺牲文化教育为代价,“以人为本”的终身教育观念应贯彻始终。纵观世界竞技体育强国,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把教育和体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了完备的培养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体制,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既能得到文化知识教育,又能根据个人的特长,不失时机地挖掘自身的运动才能,在运动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 copyright dedecms

  2014年8月19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中国发表演讲中也曾提到:“在很多国家,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没有受到重视,体育的作用被很多教师和家长所低估,其中就包括中国,甚至可以说,这种状况在中国更为严重。” dedecms.com

  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回归教育,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让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有学上、有书读;第二是让广大青少年除了应对文化学习和高考外,有机会参与体育运动和赛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在我国,情况恰恰相反。高水平运动员饱受学训矛盾困扰,而大中小学总体上仍缺乏体育锻炼,体质健康堪忧。在国家大力推动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青少年体育环境近年来得到大幅改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各项工作改革全面提速,场地设施数量质量有了新的跃升,但现实生活中以牺牲青少年体质为代价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的升温,中国体育人口不断攀升新高,但增量几乎都位于成人年龄段,青少年体育人口增量不大。

copyright dedecms

  截至2014年,我国先后开展了7次青少年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数据显示,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持续20多年下滑的趋势止跌回升,但形势依然严峻,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青少年富贵病出现低龄化倾向。学生体质健康积极变化的态势仍很脆弱,积极变化也是在很低水平上的状态性好转,持续上升势头压力仍然很大,与改革开放38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反差,成为民族之忧、民生之痛、国家之患。 内容来自dedecms

  当前,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针对全人群、围绕全生命周期,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鼓励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出“青少年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施健康儿童计划,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要注重‘体教结合’,提升运动员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推动运动员保障与社会保障体系、再就业体系相衔接,巩固竞技体育人才基础。”今年9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青少年的健康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一代又一代体魄强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青少年是中国竞技体育的希望和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保障。”可以预见,未来青少年体育在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体育强国中的作用将更加重要。

dedecms.com

  以“确保适龄青少年接受完整的系统的文化教育”为目标的体育运动学校文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以主动锻炼、强健体魄、健全人格为宗旨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虽然积极回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更加强调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协调发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沿承苏联体育60年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竞技体育与教育由“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甚至“体教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如果要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娃娃抓起。学校体育工作要回归教育、回归育人本原,以教育为根本出发点,激发、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和技能,为青少年提供高质量体育教育,提升青少年体育意识、素养和锻炼、训练、比赛生态环境,夯实学校体育基础,在保住青少年体育锻炼基本需求、兜住青少年健康底线的基础上,发挥学校体育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作者系北京体育大学校长)

copyright dedecms

  《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25日第10版 织梦好,好织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323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