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婚丧仪仗规定。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从古至今,赞美讴歌美好爱情的诗词篇章成千上万。人们借此歌颂情感,表明决心。而最终,这山盟海誓化为一纸婚书,有尘埃落定之意。
在民国时期的老成都,婚书拟定、契约达成有一定的讲究。春秋两季,农忙前后,便是人们张罗喜事的好时机。请媒人、换“乾坤”、书婚约……在成都市档案馆提供的历史资料里,我们发现了旧时婚礼、婚书的光阴故事。
定“乾坤”合法婚姻的重要凭证
一纸婚约,卷袖拂面挥洒,意难平。 本文来自织梦
旧时的婚书,列有乾坤之名,定有良辰吉日,红纸黑字,结为连理。清代,这定终身的契约名“乾坤书”。男女两家相互“考察合格”后,便“开红庚”:男家开“乾书”,女家开“坤书”,相互交换。这“乾书”和“坤书”,分别记有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有的附红色条格笺纸,带上祝福:“秦楼风雨,洽逢鸾笙,武陵春色,同谐鱼水。” 织梦好,好织梦
拜堂之日,高堂在上,两书相合,压于神龛,统称乾坤。
“乾坤书”在当时已被视为合法婚姻的重要凭证。“开红庚”象征定婚,已经具有相当的约束力。通常女方要悔婚的风险更大,除了受到周遭的谴责外,男方可凭这一纸坤书告到衙门,免不了法度的制裁。但大多情况下,契约已定,婚意难违。 本文来自织梦
到了民国时期,“西风”入境。尽管一些知识分子或进步青年喜欢婚书也“洋气”一点,可终究万变不离其宗。 copyright dedecms
一张由成都市档案馆提供的民国十七年的婚书可见,从左至右,男女仍分别以“乾”和“坤”开头,保留着旧时的俗称且写明各自生辰八字。民俗学家刘孝昌认为,这张婚书尽管已显新式特色,但仍是中式内核。“男女双方,所定佳日,证婚人等都列入其中,只不过旧时的‘媒婆’摇身一变成了介绍人。”据他猜测,在此书之前,男女双方很有可能也定有传统的“乾坤书”。“毕竟在当时,‘乾坤书’的效力和权威更大。” 内容来自dedecms
书婚约 最后穷秀才的一门活路 本文来自织梦
少了印刷体的冷漠和呆板,旧时手写的婚书在笔墨的深浅中,浸染隽永。
copyright dedecms
既然要手写,那得找个书法过硬的人。但凡要筹备婚事了,老成都人就会遍寻家中各房,找个识字能写的人来完成这神圣的任务。当然,这也给晚清遗留的穷秀才们带来了一点商机。 织梦好,好织梦
花一点烟茶钱,等个半盏茶的工夫,秀才就将婚书一气呵成双手奉上,熟能生巧,完整无误。雇主满意,还会打发点喜钱,秀才有时也会多讨点彩头:“再赏包烟呗,好事成双。”“没问题,都办大喜事了不差这点钱。” 内容来自dedecms
手写的内容,一般包括男女双方的名字、订婚或结婚的时间、证婚人、结婚人、主婚人等。成都市档案馆提供的老成都婚书,“结婚证书”四个印花字体上的手写字,可以作为佐证。
除了正中央空白处的文字,五彩祥云、富贵牡丹、娇艳玫瑰的装饰让这张老成都的婚书,吉祥和欢喜尽显。“这张婚书显西式特色,就表现在颜色上,更加鲜艳跳跃,但仍以中国元素为主。” 本文来自织梦
在老成都,暑袜街商业场等地,分布着一些文具店铺。花上几块钱,在这些店内就能买到一张花花绿绿的“结婚证书”或者“订婚证书”,风格大体一致,花样些许不同。有意思的是,在这张老成都婚书的正下方,一行“成都东亚图书公司发行”的字样透露出,这类婚书的制作和发行在当时已有标准化的“套路”和渠道。 内容来自dedecms
有些奇怪的是,当时的婚书没有官方的印戳。刘孝昌解释,在当时男女结婚时,只要有媒人作证,并通过“拜堂”仪式,便视合法夫妻,“不像如今还有专门的民政部门办理手续,那时的政府没有硬性规定领取证书。”
copyright dedecms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382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