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7要思考,不要死记!

移动版  2013-01-25 16:28  万宁网  字号:

  这是16年以前的事了。我在三年级听了几节语法 课。在其中的一节课上,女教师维尔霍汶尼娜讲了一条 规则。孩子们好像理解了这条规则,也举出了 一些例子,

dedecms.com

  把规则背会了。在第二节课上,女教师提问这条规则,可 是只有少数几个“最好”的学生还记得,其余的学生都忘 记了。为什么忘记得这么快呢?不是昨天还回答得那么流利,而且全都背会了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于是,又 重新让他们背诵,重新举一些例子。到了第三节课上仍 旧是那幅情景:还是那几个“最好”的学生知道这条规 则。这时候,女教师已经没有时间再回头搞“教过的东 西” 了,她开始讲解新教材,而关于那条“教过的”规则, 只是说:你们回家后背会它,我要检查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接着我又听了 10节课,苦苦地思索着:为什么孩子 们要记住学过的教材是这么困难呢?每听过一节课,我 思想上就进一步明确起来:对于没有充分思考的规则进 行死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 忆中保持的。不懂的东西像雪球一样,一节课接着一节 课,越滚越大。每一次下课后,我就跟教师们在一起思 考:脑力应当怎样进行,才能使儿童既进行一些意志努力 而又不感到特别困难地回想起规则呢?我们不断地研究 识记和记忆保持的心理学规律性,提出各种各样的设想, 企图弄清脑力劳动效率太低的原因。 织梦好,好织梦

  为什么这条语法规则这么难记呢?不是看起来学生 已经理解了吗?是不是因为对学龄初期儿童来说,抽象 真理(规则就是抽象)本来就很难识记,更加难以在记忆 中保持呢?我继续听维尔霍汶尼娜的课,同时也去听别 的教师的课。我常常在一天里听5节甚至更多的课。为 了深入地弄懂事实和现象的究竟,为了更广泛地概括和 比较它们,这样做是有必要的。这对我和那位女教师以 及别的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的时期。 我们大家的思想,可以说都集中于一点:一定要弄明白, 究竟(究竟——多余,引者注)抽象真理的识记和在记忆 中保持的巩固性,归根到底取决于什么?我们从这个角 度来考察课堂上的每一种现象。 dedecms.com

  由于积累了大量事实的结果,在我们面前揭示了一 条很有意义的规律:学生应当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抽 象真理越难,越是需要像使用钥匙一样用它来解释各种 事实和现象。这条真理概括的事实的范围越广,那么,要 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这条真理,就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 于学生究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只有在这样 的条件下,即学生在思考事实的过程中揭示和理解了抽 象真理的实质,在他思考事实的时候在内心使用这条抽 象真理去理解这些事实,但并没有提出要记住这条真理 本身的目的时,这条抽象真理才能被很好地识记和保持 在记忆里。 本文来自织梦

  我和女教师维尔霍汶尼娜一起在听别的有经验的教 师的课时,看到一些事实,这些事实使得我们“发现” 了 这条脑力劳动的规律性(性一应删掉,引者注)。譬如 说教算术的女教师雷萨克,她在五年级讲了一条规则。 她向儿童提出的目的是要记住这条规则。但她首先努力 做到使儿童深刻理解这一规则的实质。然后,当儿童透 彻理解了这一规则后,她就提出一系列例子让儿童去反 复理解和反复思考。儿童们在思想里运用这条已经很好 理解、但还没有记住的规则来解释事实性的例子。于是 我们就看出了:儿童的思想越是深入地集中在事实上来 解释刚才讲过的规则,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越是不注意 追求识记的目的,以及经过他们的意识思考过的事实越 多,那么这条规则的识记和在记忆中的保持就越牢固。

dedecms.com

  当我们发现了这条重要的规律性(性一应删掉, 引者注)以后,女教师维尔霍汶尼娜很快就改用别的方 式来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了。在上语法课以前,我们就 拟定了 一些语言事实和现象的范围,以便使儿童在思想 本文来自织梦

  上深入思考它们的同时来解释语法规则的实质。已经透 彻理解的规则,这时就不是死背硬记,而是多次地被用来 从思想上说明事实了。儿童在思想上多次地想到这条规 则,于是规则对他来说就好像成了 一把他学着使用的钥 匙。虽然这时候并没有提出记住这条规则的目的,但是 在多次地作为钥匙来使用以后,规则也就记住了。记住 了而且几乎没有任何人再忘记;记住了而且并没有经过 专门的背诵。特别重要的是,通过这条途径而记住的规 则,当遇到其中有什么被忘记的时候,儿童经过一些努力 就能回想起来。可能是儿童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是在回 想曾经从他的意识里经过的许多活的语言事实,而借助 于这些事实在他的记忆里留下的痕迹,他回想出了规则 本身。

织梦好,好织梦

  案例中的学生一开始记不得语法规则,是因为老师一味让学 生死记硬背,反而达不到记忆的目的。老师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启 发和帮助下,找到了让学生记忆的科学方法,最终达到了教学目 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学生发生错误时, 我们不妨追根求源地先检查一下我们的教育是否发生了错误吧。 案例1.8劝老校长戒烟?

copyright dedecms

  —次讲正反比例的意义,概念讲完后,我让同学们举 些例子,练习判断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成不成比例,成什 么比例。同学们纷纷举了 一些例子,都举对的没有错的, 这不行,看到老校长正在后边听课,我便顺嘴说了这么一 个例子,请同学们判断对不对。“老校长爱吸烟,一盒烟 20支,吸掉1支剩19支,吸掉2支剩18支……吸掉的烟 越多,所剩的烟越少。变化正好相反,所以我说,吸掉的 烟的支数和所剩烟的支数成反比例。”我的话音刚落,不 少同学的手就高高举起来,叫起来的第一个同学就回答 得很好。他否定了我举的例子,并说:“这两种量不成比 例,因为‘吸掉的’和‘剩下的’是以一盒20支不变为前 提的,20支’是两个数的和,不是两个数的积,所以不成 比例。” 内容来自dedecms

  回答是令人满意的。我接着又问:“还是这个事,能 不能编出一道成比例量的题呢?”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 看你,没人举手了。“好好想一想,烟里有什么可以编成 题?”我肯定地说,然后又请大家稍微讨论一下。很快一 个男孩说话了,他编的题是这样的:每支烟含尼古丁量一 定,抽烟的支数和吸入的尼古丁量成正比例。我听后立 刻板书了这样一个关系式:吸入的总量+支数=每支含 量(一定)。同学们明白了,也兴奋了,不约而同地用佩 服的眼光去看这个同学,我等大家转回头来,指着黑板上 的关系式说:“看来吸烟危害太大了,我们一起劝老校长 戒烟好吗?”全班同学笑了起来,笑得是那样开心。在笑 声中,大家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真正理解了,牢牢记住了。

dedecms.com

  案例8的老师在教学生学习比例时故意出错,并用这个错当 做学习资源激发学生思考,最后,学生终于想出了具有正确比例关 系的应用题。老师此举绝非故弄玄虚,而是其丰富教学经验的表 现,因为她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事先提出来,以减少学生以后 出错的可能。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而且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印象 copyright dedecms

  “儿童无错”并非否认儿童过错的客观存在,也不是庇护儿 童、掩饰儿童的过错,而是我们成人对待儿童客观存在的过错所应 持有的主观态度。即:儿童没有错;不是儿童的错;错的责任不在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儿童。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儿童无错”观念的提出有益于解放儿童的思想,有利于儿童 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只有使教育者认识到自己对儿童过错负 有责任,教育者才能心平气和地面对儿童的过错,接纳儿童的过 错,容忍儿童的过错,从而冷静而有效地帮助儿童克服困难、纠正 过错。 织梦好,好织梦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43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