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错配和空转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毒瘤"

移动版  2013-06-28 13:41  万宁网  字号:

  万宁之窗最新报道 (记者:某天 王大友)进入6月份以来,中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屡创新高,6月20日资金市场一度呈现出“失控”的局面,盘中最高成交利率达到了30%,相当于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六倍。“钱荒”潮席卷了整个资金市场,资金面的持续紧张,也造成了股票市场连续几日的大幅下跌。作为全球货币最大发行国的中国,竟然面临“钱荒”,“钱荒”背后的问题耐人寻味。 dedecms.com

  众所周知,自我国市场化改革以来,广义货币供给M2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态势。特别是2008年全球的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货币供应总量以每年超过十万亿元的规模迅猛增长。2008年末我国的M2货币存量不到50万亿元,而截至2013年4月已经超过了百万亿元,接近了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1/4,而新增货币供应量占到了全球的50%。然而,实体经济的表现并不乐观,增长速度逐年下滑,远远落后于M2的增长速度。这一现象说明了大量的资金并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或者是进入了产能过剩行业,导致了资金的错配和低效率使用。

dedecms.com

  本来按照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针,2007年已经开始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然而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打乱了原有的经济改革步骤,使得稳增长和保就业成为短期的经济目标。在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下,我国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然而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失衡的程度。很多过剩行业,由于见效快,在经济危机后不仅没有萎缩,生产规模反而进一步扩大。而很多代表新兴生产力的行业,却由于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和众多的中小企业一样,很难得到资金的青睐,出现了融资难的问题。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中国出现了,政府的货币政策越宽松,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似乎越难。更令人担忧的是,M2的持续快速增长造成了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资金流动性宽松的预期。大量的银行、信托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纷纷采取借短期投资长期和杠杆投资的策略,投资房地产、地方债、民间借贷等,来赚取超额利润。金融创新和表外业务的发展也为银行参与这一类高风险投资创造了便利。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宽松流动性预期下,银行的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布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成为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理财产品募集了投资者的大量资金,但投资去向难以监管,风险难以控制。为了满足理财产品的收益,甚至可能出现发行新理财产品,满足到期理财产品资金需求的现象,只要安排好到期资金计划,通过循环的交易,就可以赚取高额利润。但由于理财产品属于表外业务,并不纳入表内业务核算,表面上看银行的资金充裕,经营稳健,但一旦出现流行性问题,理财产品的违约或亏损就会直接侵蚀银行的利润,造成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困难。这些资金的错配和空转,犹如中国经济发展的“毒瘤”,资金流动性的泛滥催长了这一“毒瘤”,经济增长的质量却没有得到明显地改善。而一旦“毒瘤”恶化,必然会对中国经济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dedecms.com

尖锐湿疣的早期症状图片尖锐湿疣hpv检查是什么

  美国经济的复苏和资金流出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此次“钱荒”的导火索。资金的外流、外汇占款的减少,导致了资金市场流动性的减少。长期的宽松货币政策使得商业银行已经习惯于央行在资金紧缺时会进行援助。然而,央行对6月20日资金市场的失控局面异常淡定,不仅没有增加流动性,反而继续发行20亿央票,继续收紧流动性,加剧了资金市场的“钱荒”。从央行的这一行为,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已经意识到了高额的货币存量、资金的错配以及货币空转的严重性和问题。如果央行采取紧急救援措施,无异于鼓励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继续从事这些高风险的投资,而新兴产业和实体经济仍然面临“钱荒”的局面,经济结构的调整也难有起色,经济的长期增长动力也会遭到削弱。 内容来自dedecms

  这一次的“钱荒”,正好为中国金融市场改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通过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整,改变金融市场货币宽松的预期,逐渐刺破中国经济发展的“毒瘤”,去杠杆化,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金融市场,优化资金配置,引导资金逐渐流向新兴产业和其他实体经济行业。改革是痛苦的,但不改革未来更痛苦。这一次的“钱荒”虽然造成了金融市场的阵痛,但只要不伤害到实体经济,从长期来看将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使其服务于实体经济。(编辑:青玉 高天海 林海涛 许文强)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5039-1.html